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主要介紹這次會議全貌,重點指出會議的主要精神,透露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思路、目標、舉措,是指導未來中國改革開放的行動綱領。通讀公報內容,讓人感受到改革的力量,更品味到民生的厚重。 回應群眾關切。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改革是億萬人民的堅強意志,一次全會就是一次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正是因為尊重人民意愿、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改革才得以穩步推進。要著力解決民生領域突出問題,特別是要健全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網,避免制度碎片化,完善養老保險、基本醫療、社會救助等制度,構建相互銜接、運行有效、保障特困群眾的兜底制度,防止沖擊社會心理底線的事件頻繁發生,使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些都是人民的新期待,更是改革的新目標。十八大以來,多項重點領域改革有序推進。匯聚更多民意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更多地回應了人民的呼聲。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等“15個方面”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部署,也成了中央高層與普通群眾同頻共振的時代最強音。 突出民生優先。以人為本,以民為先,民生為大,是黨的性質和根本宗旨決定的。加快解決民生難題、早日補齊民生短板,既是廣大群眾的熱切期盼,也是黨和政府的工作重點。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發展和民生優先的方針,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醫療、教育、戶籍、社會保障等問題入手,加大民生改善,著力攻堅克難,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網正不斷織就織密。民生的改善,就需要通過改革在完善體制機制上下工夫,創造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社會環境。以經濟發展改善民生,以改革創新保障民生,以社會進步創造美好生活。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用很大篇幅闡釋和部署了民生問題方面的改革,特別強調,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們相信,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民生問題將在更高層次上得以解決,越來越多的群眾將能更多更公平地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增進群眾福祉。發展成果讓人民共享,改革紅利惠及全體人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新的發展階段的新矛盾和新問題,要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戰略目標和任務,必須深化改革,持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革依然是我國發展的最大紅利。而且,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未來5至10年是我國改革的關鍵時期,唯有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積極釋放改革紅利,我國發展才能增添新動力、躍上新臺階。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加快社會事業改革,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會系統部署的一項項改革的深化和突破,都是為了重塑社會公平公正環境,都是為了群眾幸福指數的不斷提高。 得民心者得天下,惠民生者利長遠。十八屆三中全會還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作為中國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從全局勾勒出了未來中國改革的總路線圖。公報和《決定》的落實將為全面深化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增添新的力量。站上新起點,開啟新征程。十八屆三中全會出臺了更多惠民舉措,釋放更多改革紅利,奔向全面小康之路必將更加寬廣。 |
相關閱讀:
- [ 11-15]多部委傳達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 [ 11-15]商務部:認真學習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推動商務事業健康發展
- [ 11-15]證監會學習三中全會精神 肖鋼:加強對市場作用理解
- [ 11-15]項俊波:深刻領會三中全會對保險業改革新要求
- [ 11-15]三中全會公報彰顯深化改革的決心
- [ 11-15]三中全會公報解讀:政府和市場是互補關系
- [ 11-15]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詳解三中全會亮點:60個任務
- [ 11-15]省委常委(擴大)會議傳達學習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