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是一種法治善意
m.shockplant.com?2013-07-02 08:19? 司馬童?來源:人民日報 我來說兩句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7月1日實施,規定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原本屬于關心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道德問題,隨著新法的修訂,如今變成了必須遵循的法律規定。 對此網上熱議紛紛,但我們不應過于質疑“常回家看看”的法治善意。值得深思的是,“常回家看看”的簡單需求,何以成了許多老年人的“熱門呼聲”?歸根到底,說明人們在對老年人的應盡責任上,做得并不是十分到位和完美。譬如,在“常回家看看”這個問題上,有些家庭成員總會借口“工作忙,壓力大”;也有一些子女難得去看望和問候老人一次,到家之后就專心致志地盯著手機屏幕自娛自樂,令老人們備感失望與冷落。關心老年人精神需求上升為法律問題,其實更能促使社會有關方面積極應對,努力為公民個人的“良好施孝”提供周到的考慮和幫助。 不應質疑“常回家看看”的法治善意,不是回避和忽視某些家庭成員的現實困難,“站著說話不腰疼”地一味為新法修訂“唱高調”。而是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會的和諧,文明的進步,需要我們把“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工作,不斷引向一個新的高度。“常回家看看”入法施行,既是廣大老年人的期望所在,更應成為所有社會成員“修身”“立人”的重要一環。 “常回家看看”入法是一面鏡子,“照”出的孝心卻肯定不盡相同。譬如有人就已提出疑問,看望幾次才算“經常問候”?忽視和冷落老年人的“標準”誰能準確把握?這些問題并非都是無稽之談,值得有關部門繼續做好細化文章。而有一點卻應看到,“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當社會上那些最有條件、最應示范的群體,率先把“常回家看看”做得可圈可點了,同時有關部門盡心盡力地做好了其他人“盡孝條件”的改善工作,相信人們對于法治善意的疑慮,也會越來越少。 (原文刊于7月1日《法制日報》,有刪節,原題為《莫質疑“常回家看看”的法治善意》)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02]常回家看看 從立法到立心
- [ 07-02]首例精神贍養案落槌 江蘇一女子被判“常回家看看”
- [ 07-01]“常回家看看”入法別又成空文
- [ 07-01]一批法律法規今起實施 子女"常回家看看"寫入法律
- [ 07-01]一批法律法規今起實施 子女“常回家看看”寫入法律
- [ 06-30]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實施 常回家看看被寫入法律
- [ 06-28]遇難中國民間登山家遺體回國:“老楊我們接你回家”
- [ 06-28]雷政富案、趙紅霞案今日宣判 律師:望趙紅霞早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