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繁榮是城鎮化的根基
m.shockplant.com?2013-03-29 09:59? 王開明?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農村繁榮是城鎮化的根基 ——關于加快城鎮化發展的思考之三 ●農村若成“空殼”將使城鎮化失去意義 ●減少農戶數量以建立家庭農場 ●農戶聯合起來就可以在市場中增加話語權 我國加快城鎮化進程已成為一個大趨勢,今后一二十年,每年將有1300萬至1400萬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許多人由此擔心:越來越多的青壯年離開農村,留下老人、婦女、孩子,將來農村成了“空殼村”,誰來種田?假如農村衰落破敗了,那么,大規模城鎮化又有什么意義?這些擔心并非杞人憂天,而是已經在一些地方發生。 沒有農村的繁榮發展,城鎮化將失去賴以生存的根基。如何解決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呢?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一系列農村改革發展舉措,內容豐富,亮點紛呈,是解決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這對矛盾的一把“金鑰匙”。在一號文件諸多亮點中,加大對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這兩項政策,影響將十分深遠。 先談談家庭農場。家庭農場是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生產單位。我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形成的分戶經營模式,正是家庭農場的雛形,但最大問題是戶均占有土地太少,只擁有0.6公頃(9畝)左右的耕地,難以形成農場。可見要實現以家庭農場為基礎單位,必須減少農戶數量。 減少農戶數量,就得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農村大量人口轉移到城鎮后,農戶數量并沒有相應減少的問題。眼下,農村青壯年大量進城后,往往繼續將老幼婦孺留在農村,農戶數量并未減少,這樣即使今后中國城鎮化率進一步提高,農村戶均擁有耕地仍然不會明顯增加,家庭農場仍然難以形成。二是農村土地有償流轉困難重重的問題。空殼村、拋荒撂荒耕地的大量存在,就是土地這個生產要素難以流動造成的后果。 怎么解決這兩個問題?答案要到深化改革中去尋找。解決農村人口減少、農戶不減的矛盾,要靠戶籍制度改革,盡快讓符合條件的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讓農民舉家遷往城市安家落戶。而解決農村承包地有償流轉問題,要靠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的進一步深化改革。對土地流轉問題,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給出了解決方案:“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結合農田基本建設,鼓勵農民采取互利互換方式,解決承包地塊細碎化問題。”與此同時,中央還決定,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全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以及農民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妥善解決農戶承包地塊面積不準、四至不清等問題。隨著戶籍制度改革的推行以及農民承包地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制度的建立,中國農村的家庭農場就可以順利誕生,城鎮化進程給農村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可以得到消除。 再談談農民合作社。未來20年,假如中國出現1億個左右家庭農場,我們就能強基固本,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個基本經營體制得到進一步鞏固。但家庭農場的建立,并未根本解決分散的農戶面對市場信息不對稱、農民增產不增收、農村組織化程度低等問題。鼓勵支持分散的家庭農場組織起來,組建農民合作社,就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農民合作社抱團發展,產前統一購買農業生產資料,充分了解市場信息;產后集體面對市場,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保護農民權益,成千上萬個家庭農場就可以在市場經濟中大顯身手。實踐證明,農戶聯合起來,可以在市場中增加話語權,再加上政府各項惠農政策的扶持,我國新農村建設就有望躍上新臺階。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中央領導多次指出:改革是最大的紅利。戶籍制度改革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必然會加快家庭農場的發展步伐,加上采取發展壯大農民合作社等一系列舉措,新農村建設將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將獲得強有力的支撐,在城鎮化大發展的同時,農村不僅不會衰落,反而會更加繁榮。(福建日報) (作者系福建省南方科技經濟研究院院長)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3-28]“新型城鎮化”不能缺少“新型城市空間”觀念
- [ 03-27]禁民工入廁,怎能實現“人的城鎮化”
- [ 03-27]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哪些改革配套
- [ 03-19]農民工市民化才有真正的城鎮化
- [ 03-18]城鎮化也當避免“收縮的城市”
- [ 03-18]城鎮化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
- [ 03-14]把城鎮化當作促進公平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