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一切技術和標準之上
m.shockplant.com?2013-03-26 06:49? 付小為?來源:長江日報 我來說兩句
沒等黃浦江死豬之謎完全解開,連日來又曝出兩條與水有關的消息。一條是四川眉山市彭山縣南河河道發現上千只被拋棄的死鴨,另一條則是上海蘇州河古北路橋河段出現大面積黑水。 對于死鴨問題,彭山縣宣傳部相關人員稱,經初步認定,死鴨未對當地人畜飲水造成危害,有關部門已對全縣養殖戶和養殖企業進行排查,死鴨來源正在調查中。而上海水務部門回應道,黑水只是雨天泵站內積聚的雨污正常排江所致,通常幾個小時便散去,不會影響河水水質。兩項回應,與死豬事件水質數據正常的說法無本質區別。 水質正常、無危害、不影響水質,都是讓民眾放心,就算有死物漂浮、河面污濁,你們喝下去的水仍是安全的,大家不必恐慌多慮。問題是,一張張圖片、一個個視頻,肉眼可睹骯臟,隨之而來的不適感,會不會隨著一句水質安全而消失呢? 以具體領域專業科學為基礎,現代社會制定了很多標準。標準既與工業化大生產所要求的檢測效率相關,也與社會復雜程度、檢測技術的科學化、專業化相關。換句話說,生活的豐富、物品的多樣、人居環境的變化,讓檢測變得必要;技術能力的提高,標準的擬制,讓檢測可以實現。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習慣于用各類標準評估人類衣食住行使用或接觸的物品的安全。的確,通過檢測,可以捕捉到人的肉眼、嗅覺、觸覺、聽覺無法查知的危險。漸漸地,我們相信并依賴這套系統。然而,幾項與水體有關的事件提出的問題在于,一旦監測結果表明水質從科學層面而言未受影響,人們是不是就應當接受看得見的、令人不適的環境現狀? 可以看到,在空氣質量PM2.5標準公布之前,國內城市已經頻頻遭遇灰霾天氣。很多人從個人體驗的角度出發,表達著對空氣質量的憂慮。而彼時的檢測標準則指向了與個人感受相反的一面。當然,這個例子并不能用來作水質監測的反例,但它某種程度上是一個警示,即標準可能的局限性,決定了我們不能用標準概括一切。 也許有人會反駁,一般性感受太過主觀,用感受“測”水質是不科學的。可反過來看,人的需求是不是止步于水質監測正常?舉例而言,吃飯吃到一只死蒼蠅,它不影響健康,但站在人的角度,你不能說它是可以容忍的。同理,如果單純用科學監測去打量江中死物,這本身就是把人對生存質量的要求降低了。 從饑寒貧困中一路走來,中國的發展取得了世所矚目的成就。民眾的需求變得多元,從物質需求不斷向精神層面的權利、文化需求延伸。與此同時,國家治理也在不斷調整步伐,無論是財政支出向民生傾斜,還是提出生活質量全面提升,以人為本,把全面滿足人的多元、豐富、廣泛的需要作為國家發展的方向。然而,具體到死豬、死鴨、黑水,在安不安全,與可不可以接受之間,客觀地說,眼前的治理還停留在一個相對低等的安全階段。 在生命、安全問題上,我們曾向前邁出過一大步。面對緊急的、臨時的、明顯危及生命健康的事件,任何一級政府都很難掉以輕心。可一些事件暴露的不適、難堪,依然反映治理中的問題,牽扯著民眾敏感的神經。“人”在一切技術和標準之上,以此為鏡,我們的治理還有巨大的改進空間。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2-25]向水污染宣戰須擺脫“技術依賴”
- [ 01-29]李彥宏的技術“勝算”
- [ 12-10]《新聞聯播》出錯: 關乎技術無關真實
- [ 11-30]“官辦出租車”折射行政“技術荒”
- [ 10-29]監管“假寬帶”別陷入“技術依賴”
- [ 09-26]吃霸王餐,要勇氣更要“技術”
- [ 07-24]手機預警,技術障礙?制度障礙?
- [ 06-27]裝修成危樓不僅僅是技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