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說明”怎成“點名表彰”
m.shockplant.com?2013-02-05 15:25? 然玉?來源:長江日報 我來說兩句
3日,河南某媒體對連霍高速事故的報道被網友大量轉發,網友總結稱,該報道共1300字,其中有1134字為表揚河南省委省政府如何辛苦工作,沒有出現一次傷亡人員或家屬的名字。(2月4日《新京報》) 不合時宜的文本措辭,將一篇尋常不過的報道,推到了風口浪尖,飽受輿論炙烤。一時間怨怒所指,言其“借悲劇表功”, 諂媚、冷血等等。 千字塌橋報道,全文1300字,竟有1134字表揚各級官員,儼然將“事故說明”變成“點名表彰”。是非顛倒至此,又怎會不招來漫天口水?此般行文路數,全然不見對生命的尊重,只有對官員的周全討好。立場失衡,視角偏頗,對那些焦急等待消息的民眾來說,無疑是刺激神經。 長久以來,堅硬、冰冷的事故敘事,把公眾神經折磨得痛苦不堪。不少官方通報,抑或是一些媒體報道,但凡涉及突發意外,便時常輕重不分、語無倫次。以各種正面信息來沖淡事故引發的悲觀、抵觸情緒——在該思路中,民眾正常的情感宣泄,被視作需要提防和引導的對象;而毫無實質的官話、套話,則被誤解成是可以“安撫人心”的詞句。 從現實反饋來看,一攬子官話套話、所謂的“正面信息”,不僅未能有助于“管理”民眾情緒,反倒進一步燃起了大家的反感,可謂是適得其反。事實上,每每事故之后,頻繁出現的“高度重視”、“坐鎮指揮”、“重要指示”等等大詞,已然失去了文字的生命力,而退化成一種程式化、臺面話式的表達,鮮有人文精神與情感溫度可言。特別是在公職機構公信力下滑的背景下,大篇幅的官話、套話,更易被圍觀者理解成推脫責任、美化自身的信號。 事故之后,責任認定之前,急不可耐地“自我表功”,完全不合時宜。因為眾所周知,于政府而言,救援不過是一種責任,而非值得夸耀的功績。 □ 然玉(成都 媒體人)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