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族”求學難,難在何處?
m.shockplant.com?2012-09-25 16:41? 白東河?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我老家在河南,我媽前幾年為幫我照顧孩子,也來寧波了。現在孩子已上小學,老媽閑著無事,想到了學習,可寧波老年大學只接收有退休證的本地居民。”住在寧波國家高新區明辰紫月小區的丁女士求助,希望能找到一所正規的老年教育學校,幫成天悶悶不樂的母親實現求學的愿望。(9月24日《寧波晚報》 ) 學習是每個人一輩子的事,“活到老學到老”既是目標,更是社會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學習的一種態度,但要真正做到“活到老學到老”,更應該尊重每個人的受教育權,而且要褪去教育的功利,還原教育的本意。 可事實上,我們每個人根本無教育權可言,在當下教育多了些功利,多了些狹隘,而非是公平,或者是廣泛受到教育。 就目前來說,義務教育也都是按成績論英雄,更看戶口所在地,因而有了“借讀費”,城市與農村教育更無公平可言,受到教育也不一樣。 正基于此,無論是社會教育,還是基礎教育,少不了的是功利,多了的是勢利,這樣讓教育總是不能滿足百姓的需求,不能讓受教育者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是種種阻力,更是各種借口。 在寧波,河南來的丁女士的母親想有個學習的機會,廣東來的趙大媽想學些樂器自娛自樂一下,都因為沒有老年證,而與丁女士的母親、趙大媽有同樣愿望的老人不在少數,但這些人中的絕大部分,都是從全國各地來到寧波的“老漂族”,他們大都有著強烈的學習愿望,但是往往因為戶籍等問題而無法進入本市的一些老年教育機構。 如今“老漂族”需要受到教育,在閑暇的時間里想多些知識,多受教育,從而充實自己,豐富社會內容。事實上,這些老人受教育更難,而且是難上加難。對此一方面是教育資源的緊缺,在社會上并沒有將社會教育納入到繼續教育的體系之中。二是漠視了老年人的教育權,似乎老人不需要教育,“老漂族”更不需要教育,而要的是休閑,要的是到社會上去受教育,增添社會的麻煩。三是教育的功利化,即便是老年人受教育,也是限制各種條件,或者是收取高額的學費,設置種種門檻,將大部分老年人排除在教育之外。 但筆者覺得,造成“老漂族”求學難,學習一技之長難的關鍵并非是教育資源緊張,而是一種功利思想在作怪,況且也是沒有把終身學習的理念記在心頭,其實終身學習既是個人的事,也是社會的一項功能,更是民生工程,我們在抓好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的同時,更應該把社會教育繼續教育作為一項民生工作中,抓緊抓好,讓社會每一位成員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或者說按需所教,褪去教育的功利,讓大家都能有學上,并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受到更好的教育,為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的和諧做出自己的貢獻。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6-28]別讓“常回家看看”成為“紙上權利”
- [ 06-28]“常回家看看”條款入法尚需補充完善
- [ 04-27]保健品成“遺產”并非一個老人的悲哀
- [ 10-28]老年人心靈同樣需要“補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