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高離職率的“罪”與“罰”
m.shockplant.com?2012-06-05 15:06? 楊朝清?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走上職場的90后員工越來越多,企業對于這些職場新人感情復雜。日前復旦大學公布一項調查表明,職場90后離職率整體高至三成,這些“說走就走”的新生代員工讓不少企業老板和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難以適應,該話題已在網絡上引發社會各界人士熱議。(6月4日《楚天都市報》) 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職場新人應該是謙虛好學、腳踏實地,臟活累活搶著干的摸樣。殊不知,90后的到來,在為職場帶來新鮮血液的同時,也顛覆了人們關于職場新人的固化思維。90后由于職業定位模糊、抗壓性較差、責任心較弱等特點,頻繁“跳槽”,90后離職已經從個體的行為選擇發酵成為一個熱門的公共話題。 作為個人自由,離職本無可厚非。但過于頻繁的離職不僅給用人單位帶來了重大損失,也不利于90后的職業發展,同時會加劇本已激烈的就業競爭,成為社會的不和諧因素之一。90后“甩手就走”既導致用人單位有形費用的流失,造成務工損失,加重用人成本;更為關鍵的是,職場新人的頻繁離職,對留下者也會產生負面的心理效應,影響工作績效的提高。 90后高離職率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如果說這是一種“罪”的話,懲罰的“板子”卻不能全部打在90后身上。究其原因,離職不是單純的經濟現象,而是嵌入到社會網絡結構之中,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從社會角色的扮演上看,離職既意味著角色義務的結束,又意味著角色規范的失效,只剩下角色權利的彰顯。 隨著權利意識的覺醒,90后對事關切身利益的工作更加敏感。當現實與薪資期望、發展空間預期相距甚遠,心理落差凸顯;當用人單位提高準入門檻導致大材小用,才干得不到有效發揮;當自身個性與組織氛圍、單位文化、管理方式格格不入,引發激烈碰撞;在現實障礙短時間難以清除的情況下,90后通常選擇離職這一決絕的方式,試圖從原有的社會網絡中抽離出來,重新建構一個全新的工作平臺。 這一切,和寓言“烏鴉的遷徙”何其相似!不改變聲音的烏鴉,即使遷徙到別的地方,也同樣不受人待見。同樣的道理,90后要想在職場中有所作為,“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終究不能長久,而是要樹立明確的職業定位,正確處理好時間沖突和角色緊張,實現期望和現實的大體均衡。 在社會流動日益頻繁的當下,不論是用人單位,還是社會大眾,都不應當將90后高離職率看作“洪水猛獸”。用人單位尊重90后員工的利益訴求,注重人性化管理,強化激勵機制,改善職場生態;90后員工轉化職場理念,加強自我調節;只有雙方互為主體性,離職率才會不斷下降。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8-18]別忽視發言人離職的寒蟬效應
- [ 05-25]丈夫離職,妻子被調清掃隊
- [ 09-19]假如教育局長不是離職時搞突擊
- [ 09-15]限制公務員離職后經商思路不對
- [ 09-11]公務員離職"下海"亟需"陽光法案"
- [ 09-10]限制公務員離職經商是瞌睡送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