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西岸時評> 最新原創 > 正文

醫療訴訟不應變成“馬拉松”

m.shockplant.com?2012-01-16 12:27? 吳帥?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李女士原本是簡單的右腳崴傷,但經過積水潭醫院和首都醫科大學附署北京中醫醫院的治療后,導致神經不可逆損傷,整個膝關節以下都失去了知覺。昨天記者獲悉,北京市一中院判決中醫醫院賠償李女士3.8萬余元,積水潭醫院賠償11.4萬余元。(1月15日《京華時報》)

經當地司法鑒定機構進行醫療鑒定,結論顯示,接診醫院存在明顯醫療差錯,令李女士出現了傷殘。法院據此,做出了這一判決。但細讀完新聞,我的一個感嘆是,這起醫療訴訟真像一場“馬拉松”,實在是耗費了當事人太多的時間。

新聞說,09年元旦,王女士因腳崴傷并骨折到醫院急診骨科開始治療。到4月9日,經手術治療后,李女士被確診為神經損傷。難以接受這一結果的她開始進行司法訴訟,起訴兩家醫院索賠24萬余元。截止至今,一場原本并不復雜的醫療事故,走了超過2年半的時間,患者終于才拿回了一個他們希望看到的司法裁決。從時間成本來看,這條維權路走得實在太艱辛。盡管,遲來的公平雖然也是公平,但含金量卻已為之大打折扣。

時下,很多身陷醫療糾紛的患者會抱怨,走司法訴訟太不現實,維權成本實在太高。這種成本除了經濟成本,更多體現在時間成本上。不客氣的說,多年來,醫療訴訟進程緩慢是一種常態,動不動就一拖數年。漫長的訴訟過程中,難免會令患方當事人身心疲憊,影響正常的工作及生活,甚至有可能進一步激化醫患矛盾。去年,書法家王寶洺舉刀砍向了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徐文。事后,其妻龔女士就向媒體坦言,砍人肯定不該,但拖了三年的醫療官司,一度讓王寶洺“看不見希望”,從一個“好好先生”,變成了殘疾,陷入抑郁。這雖然是一個極端案例。但事實上,如果很多人因此對醫療訴訟望而生畏,有可能會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從而影響到人們對司法公正的信心與熱情。

隨著人們對醫療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但醫療的特點之一卻是高風險,大大小小的醫療糾紛及沖突很難避免。解決這些沖突及矛盾,協調正常而健康的醫療關系,醫療訴訟可能才是最值得依賴與信任的主要途徑之一。但如果醫療訴訟總是變成這樣的“馬拉松”,如何承載公眾的這種期望?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醫鬧”與“私了”出現,維權的人總希望借助于非法律途徑(找醫鬧找記者找政府)來解決問題,而不是走醫療訴訟的渠道?從這樣馬拉松式的醫療訴訟案件中可窺見一斑。相反,在很多發達國家,一旦出現了難以協調的醫療糾紛,找律師是第一選擇,人們很少去選擇醫鬧或者私了,醫生執業往往是人身安全有保障的。

  • 責任編輯: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號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
玖玖资源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久拍国产在线观看,美利坚合众国久久一区,免费中文字幕午夜福利片
午夜久久第一场电影 | 日韩欧美精品一本二本道一区 | 日韩国产亚洲欧美在线 | 婷婷五点开心六月综合基地 | 竹菊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 | 日韩在线视频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