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販與超市之間的利益爭執已經到了白熱化的地步,以致超市開業5天,就被附近菜農堵了4次。不過,超市與菜販之間的利益紛爭只是矛盾的表面罷了,更深層次的矛盾則是菜販的“高額租金”與“盈利有限”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才是菜販集體圍堵超市大門的罪魁禍首。
在超市堵門風波背后的利益博弈,只是當下菜市場運營弊病的一個縮影。尤其是在菜市場運營完全市場化的前提下,很多菜市場都先由承包人高價獲得經營權,然后再將攤位返租給商販。在這一條利益鏈中,經過兩次倒手,攤位租金立馬飛漲。再加之在利益的驅使下和在物價不斷走高的作用下,劇變的市場形勢,也為承包者故意抬價提供了機會與可能,結果導致菜市場租金暴漲。但這些暴漲的租金,不會由菜販買單,而是通過菜價的暴漲平攤到消費者身上。
而價格的飛漲也會導致菜販的市場競爭力薄弱,一旦遇到市場的風吹草動,便全身哆嗦。所以,當一個平價超市突然出現在菜販身邊時,定然會引起菜販的強烈抵觸。他們為了保持盈利,為了獲得生存的空間,對超市“逼宮”也勢在必行。一句話,在高額攤位租金的重壓下,不管出現任何形式的“外來客”都將會被菜販堵上門來。
其實,菜市場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民生”的重要環節,也由此決定了它的公益性與公共性,政府也應采取措施保持菜市場的公益性。但是現實情況是,公益性被利益吞蝕,公共性被市場蠶食,菜市場完全成為牟利的工具,它們乘著物價飛漲的快車,用壟斷的方式,不斷的擠壓著菜農的生存空間;用市場的大棒,不斷掠奪著消費者的財富。
因此,政府監管部門應該采取措施,甚至可以直接投資,建立由政府委托經營的菜市場,回租給菜農,采取多補少取的方式,收取少量的租金作為維護菜市場的衛生、運營等方面的經費。這樣不僅可以對虛高不下的物價釜底抽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物價,也能減輕菜農的負擔,大大地提高菜販經營的競爭力,到那時,即使他們身邊出現超市,那又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