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銷售的大米10%左右鎘超標受到鎘污染,可能引發骨痛病。昨天有媒體報道了這一內容,引發了市民的廣泛關注。記者昨天采訪了從事這一調查的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的教授潘根興,他回應說,“不是市場上所有的大米都是這樣的,江蘇的樣品就沒啥問題,只能說我們抽查樣品的10%存在鎘超標,大家不必恐慌”。(2月15日《現代快報》)
感謝潘根興教授為公眾做了一場科普宣傳,讓我們知道多年前日本的“鎘米中毒”事件已經被列為上世紀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一,而且目前我國南部農村地區已經出現多個鎘中毒村。在2月14日出版的《新世紀》周刊的一篇文章中,潘教授指出中國稻米污染形勢嚴峻,并且在短期內不可能根本改觀。但是,僅僅一天時間,潘教授的態度似乎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彎。還是這位潘教授,卻另有一套觀點:只是抽查的樣品有10%鎘超標,不代表市場上所有大米,城里人不用擔心,品牌大米有保障。總之一句話,大家不必恐慌。
不知是顧慮自己當初的話會引發混亂,還是受到某方面的外在壓力,總覺得潘教授此番言論就像畫蛇添足,甚至有些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味。抽查不代表全部,還有什么能代表全部?10%的比例不必恐慌,多大的比例才是恐慌臨界點?僅僅城里人不用擔心就平安無事了嗎?如果品牌就是品質的保障,那么冠生園和三鹿又是怎么回事呢?
俗話說聽話聽音。如今,公眾已經慢慢學會過濾某些專家的表面聲音去接收其背后的真實訊息。潘興根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組幾年來奔波于全國各主要稻米產區,進行水稻重金屬污染的取樣調查,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對于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人們不會有過多的質疑。但是現在潘教授告訴公眾不必恐慌,卻未必有多大的說服力。其實潘教授這次所說的話也并沒有否認他之前的調查結論,只不過把視角從整體轉換到了局部。潘教授一副淡定的神態,無非是想安撫公眾的情緒,豈不知潘教授越是淡定,百姓越是驚恐。就像某些官員一再強調目前國產奶粉的質量是安全的,人們還是要買高價的進口奶粉,港澳市場依然會出現“奶粉慌”,
在經歷了吊白塊、蘇丹紅、三聚氰胺、地溝油等等“生化武器”以及“土炸彈”的輪番攻擊之后,普通百姓的抵抗力無論從身體上還是精神上似乎都增強了很多。所以,這次出現的“鎘大米”,注定不會有更大的殺傷力。潘興根教授如果愿意,不妨繼續進行自己的調查研究,然后,拿出有關“鎘大米”分布情況的更準確真實的結果。至于“鎘大米”究竟對百姓生活有多大影響,公眾有沒有必要因此恐慌,潘教授如果沒有十足的論據,最好別急于開口,還是讓事實來說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