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公交免費政策實施后出現高峰期爆滿狀況。6日晚,廣州市新聞中心舉行新聞發布會,廣州市交通委員會宣布取消公共交通免費政策,亞運期間的交通優惠措施改為發放現金交通補貼,廣州全市十區兩市所有戶籍家庭每戶將得到150元交通補貼。(11月7日《南方都市報》)
作為“亞運惠民項目”的十大措施之一,廣州市政府的動機無疑是好的,機動車單雙號限行,著力于改變亞運期間城市交通擁堵的現狀,而免費公交也是基于百姓出行的配套考慮。不過,過去的幾天里,廣州的公共交通卻因為免費措施的實施,超過了運載負荷,迫使當地政府不得不做出取消免費公交措施,改為發放現金交通補貼的政策。
事實上,在推行免費公交的惠民政策之初,政府決策部門就應該想到:當地是否具備實施免費公交政策的條件,公共交通的負荷能否承受免費后的運力之重。從爆滿的現狀和被迫“朝令夕改”我們可以看到,很顯然政府決策部門在推出免費公交惠民政策的時候,更多的是把目光投向單雙號解決交通擁堵上,而缺乏對交通環境的整體考慮。正是因為政策的制定中缺失了一定的公共理性,忽視了公共交通的實際運載能力,才致使出現如此尷尬的結果:非但難以惠民,擁堵的公共交通情狀反倒對市民的出行帶來了困擾。
現如今,廣州市政府調整政策,進行公共交通現金補貼,恐怕同樣需要從公共理性上著眼,否則便有可能重蹈免費公交的覆轍。原因在于,城市交通的承載能力是固定的,無論是補貼還是免費,被限行措施控制不能開車上路的市民,不得不選擇公共交通出行,而現有的公共交通現狀明顯難以承受。正是因為這樣,無論是補貼現金還是免費乘坐,如果公共交通的運力不改善和優化,擁擠的局面就難以得到根本性的改觀。并且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流動人口的進一步涌入,壓力和對政府的考驗勢必還會加大。
無論單雙號限行還是免費公交,甚至是改進措施“公交補貼”,政策的惠民動因毋庸置疑。但是,之所以會“費力不討好”,原因恐怕在于缺乏公共理性。如果在籌辦亞運的時候,多做民生考慮,讓市民參與決策并了解民生所需,進而科學合理地謀劃,提前做好功課加大公共交通的建設和投入,這樣的尷尬或許可以避免出現。
因此,廣州市此次所遭遇的尷尬,除了反映一座城市公共交通資源緊張亟待改善之外,恐怕更重要的啟示還在于: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惠民政策的制定,都離不開公共理性,而公共理性的實現不能只靠政府理性這樣的工具理性,而應該引入公眾參與決策的機制。因為唯有公共理性,公共資源的分配和政策的制定才會顯得更為科學合理,才能真正達成民生所期。
廣州的公共交通免費導致的窘狀是因為缺乏公共理性,所以才一定程度傷害了公信力,可“拆了再建,建了再拆”的城市規劃亂象又何嘗不是如此?讓公共決策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從民生所需的立場上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這樣的話,民生才會真正少折騰而多實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