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3歲的初二學生,在上學路上將刀刺進了一位14歲同學的體內,導致后者失血身亡。這起發生在上海的街頭喋血事件,昨天成了上海市民熱議的話題。無論是被害少年還是殺人少年,兩個普通的家庭都因這場突然發生的變故而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人們為那個倏而逝去的年輕生命而唏噓,也為那個魯莽而兇殘的殺人少年而嘆息。
這起少年殺人事件,自有公安司法部門厘清其中的是非曲直,闖下了彌天大禍的那個少年兇犯盡管還是一個未成年人,但相信也會受到法律的適當懲罰,他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人生代價是無疑的。但是,這起事件盡管是偶然發生的,卻并不能因此而減少社會必須承擔的責任。
這個少年為什么會對同學痛下殺手?據他自己所說是因為這個同學打他。由此可見,在一些中小學生中,如何正確處理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還有許多空白需要填補。這個少年殺手面對比他年長的同學的欺負,沒有尋求學校的幫助,可見學校在這方面已經得不到學生的信任。今天的學校,已經被升學率指標壓彎了腰,老師們還有沒有精力解決學生之間大量看似雞毛蒜皮一般的糾紛?老師們還有沒有興趣做學生的“知心姐姐”?面對這起令人痛心的血案,但愿我們的學校能夠反思一下自己缺失的責任。
今天的中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被他們的父母視為掌上明珠。但是,相當多的父母只知道給孩子吃飽穿暖,卻沒有能力進入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家庭教育的缺失使父母與孩子的隔膜越來越嚴重,一些少年甚至在網上組建了“父母皆禍害”的論壇。那個少年殺手,當他遭遇來自同學的欺負后,我們不知道他是否向自己的父母傾訴過,而父母在接獲了孩子的傾訴后又如何處理,這都是讓我們很難抱有希望的。那個被害少年,如果他確實曾經打過那個少年殺手,也說明他患有恃強凌弱的劣習,而面對自己孩子表現出的這種人格缺陷,他的父母不應該毫無知曉,如果說有所知曉而聽之任之,那更是令人痛心的職責失守。
少年是人生的開端,對漫漫的人生應該充滿好奇和想像,何以兇殘至此,稍有不快便使出兇器,置對手于死地?從報道中可知,那個少年殺手面對他人的質問,竟公然聲稱自己也不想活了,其對生命的冷淡令人心寒。一個花季少年的心態為什么如此扭曲?在我們的學校教育中,充滿了“政治正確”的高頭講章,那種空洞的理論說教對一個少年良好性格的形成到底有多少作用很值得懷疑。而由于缺少了“潤物細無聲”的生命教育,少年們看不到生命的可貴,可以為了一點小小的摩擦而輕易地剝奪他人的生命,也拋棄自己的生命。社會對生命倫理的輕慢,正在對少年的心靈產生嚴重的污染。
少年殺人事件的發生,是他們所在的學校之痛,也是當事少年的家庭之痛,但更是一種社會之痛。作為旁觀者的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唏噓和嘆息之上,而是應該真切地感受到這種痛,把這樣的事件當作一本血淋淋的教材,用它來審視我們的失誤。每一個少年都是一棵正在成長中的樹,他們需要成人世界的關注,只有給他們以合適的空氣、陽光和水分,他們才有可能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而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正是這種養料的共同組成部分。給我們的下一代提供什么樣的空氣、陽光和水分,這是面對這起慘痛的少年殺人事件,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回避的一個嚴肅的問題。
- 2010-09-06“無理由殺人”更值得社會深思
- 2010-07-13揚言殺人被勞教,“重慶唐琳”冤在哪里?
- 2010-06-04不能用法律之劍斬殺“人肉搜索”
- 2010-05-04“裝修辦”簡直就是“殺人辦”
- 2010-04-07李白詩句也殺人?
- 2010-03-24殺人狂魔鄭明生背后是一條怎樣錯謬的人生軌跡
- 2010-03-04警察開槍殺人挫傷了我們對法治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