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群眾“蓋房子”、“找票子”,給農民“穿衣服”是重慶市2010年的三項重點工作和改善民生的三件大事。給農民“穿衣服”則是戶籍制度改革,是解決城鄉一體化發展最根本的體制問題。此次重慶戶籍改革的創新在于,農民進城后,他們的宅基地、林權地和承包地這“三件衣服”暫時保留,“不能讓農民裸著身體出村”。(據2010年4月29日 中國新聞網)
中央領導同志一再強調,一定要把民生問題的實事辦好、好事辦實。其實,無論做實事,還是辦好事,都不能搞“剃頭挑子一頭熱”。即便是出自好心要維護農民兄弟權益,為農民兄弟做實事、辦好事,也得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幫農民之所需,讓他們心悅氣順,心甘情愿地接受。否則,人家照樣不領情,甚至滿大街罵娘,費力不討好。
當前,重慶市已蹚入統籌城鄉改革“深水區”,城市面積從400平方公里到10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從400萬到1000萬。如何保證新增加的600萬人口從農民到市民的轉變,這不僅關系到“統籌城鄉發展的直轄市”目標的實現,還關系到600萬城市新增人口的根本利益,的確是對重慶戶籍改革的一個嚴峻考驗。
毫無疑問,戶籍問題自然是一道不能避開、無法繞過的“檻”,而怎樣邁過這道“檻”也是大有講究的。近年來,農民進城后生活不滿意、想回農村又丟失了“根據地”的現象增多,致使其生活陷入窘境,甚至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有鑒于此,重慶確定戶籍改革必須把握的原則是:堅持農民自愿轉戶、積極穩妥、有序推進,以防止侵犯農民的基本權益,防止農民流離失所,防止城市出現“貧民窟”。
這一戶籍制度改革的亮點首先在于:暫時保留宅基地、林權地和承包地這“三件衣服”,不讓農民“裸著出村”。也就是說,允許農民“反悔”,給他們預留一條退路。這才叫把切實保障農民權益擺在了改革的首位,真正是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作為農村戶籍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樣的做法值得稱道。
隨著我國經濟形勢開始趨好向暖,各個領域里各項改革的力度必將進一步加大。比如,我國城鄉目前對立、分裂的戶籍制度,奠立了城鄉分治的二元結構,使城市和鄉村在利益格局上形成巨大反差,助長了地緣群體和地方保護意識,阻礙了社會整合和良性運行。實踐證明,實行農村戶籍制度改革,有助于實現農民擁有同等的社會生存權利,享受同等的社會福利保障,實現相對的地區社會平等。因此戶籍制度改革必須下定決心,堅定不移向前推進。
問題是,任何一項改革措施的實施,光有維護群眾切身利益,著力向前推進的主觀愿望和勇氣是不夠的,還必須著眼現實,從實際出發,認真揣摸和把握群眾的現實心理,知道他們在想什么、憂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把幫助及時送上,積極穩妥地處理改革中遇到的各種“檻”,既不害怕矛盾問題,也不無視矛盾問題。不能只走“華山一條路”,多幾種選擇,尤其是允許群眾有思想反復,給他們留好回路,確保他們進退自由,后顧無憂,像重慶市那樣暫時保留“三件衣服”,允許農民選擇退步,這也正是為了更好地落實改革措施,促進戶籍改革的不斷深入開展。
規章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范,它旨在規范追求主體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個人行為。戶籍制度改革則是對農民合法權益的進一步完善與加強。在今年的兩會上,溫家寶總理特別強調指出,“我們所有的工作,都是為了讓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因此,戶籍制度改革必須注重人性化,講究人情味,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的有機結合,剛柔并濟,不可偏廢,這樣才能使規章制度成為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真正利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