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人口紅利”都被認為是造就“中國經濟增長奇跡”的重要源泉。然而當前沿海地區大規模的用工缺口和不斷蔓延的“缺工潮”,使得中國傳統的國家盈利模式受到嚴重沖擊,缺工不僅僅是區域性的,我國勞動力供給已發生由“無限供給”變“有限剩余”的重大轉折,這意味著勞動力結構性短缺將會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的常態,中國的內生增長動力和比較優勢將發生深刻改變,我們應該理性看待“用工荒”,要選擇“人口紅利”轉型作為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實現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戰略性轉變。
新年伊始,一向被認為接近于“無限供給”的中國廉價勞動力,卻越來越短缺。從表面上看,經濟回暖、訂單回升以及農民工意識的“群體性覺醒”是愈演愈烈“缺工潮”的導火索,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中國傳統依靠低成本紅利創造的經濟結構和勞動力結構已走到盡頭。
根據中國社科院的統計,2009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比例達到72.35%的峰值,之后直接的“人口紅利”總量將步入下降通道,預計2030年或將下降到67.32%。僅以第一人口和勞動力輸出大省河南為例,從近幾年的數據來看,勞動力供應總量增速就已明顯降低。2007年河南新增勞動力200多萬,2008年為180萬,2009年不到110萬。專家預計到2013-2014年,河南省勞動力供應總量將達到峰值。
傳統意義上的數量型“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預示著,僅僅依靠增加生產要素投入的方式將不能維系經濟的持續增長。與人口紅利相對應的是“劉易斯拐點”理論,即在工業化過程中,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逐步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會逐漸減少,直到最后再也沒有富余勞動力,而這個時候,勞動力工資便將出現由水平運動到陡峭上升的轉變。因此,在“劉易斯拐點”后勞動力供給不再無限的情況下中國必須謀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本強國積極提高人口素質促進勞動力與人力資源相關的一切領域,都會發生重大調整,特別是在勞動分工、產業結構、就業結構,以及儲蓄、消費、投資、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領域都需要做出深刻變革。
- 2010-02-23勞動力缺口增大 擔憂節后用工荒閩企有點慌
- 2010-02-23福建省相關領導親赴河南招工
- 2010-02-23“用工荒”現象是“雇傭矛盾”的映射
- 2010-02-23用工荒與就業難是一體兩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