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由新浪樂居工作室、零點咨詢研究集團聯合發布《2009年第三季度中國購房者信心指數研究報告》顯示,上海已經成全國購房最困難的城市。盡管上海購房者的預算是全國最高的,但購房者對于在上海能買得起一套房的信心指數卻全國最低。這份調查顯示,作為一線城市的上海,購房信心指數僅為83.51分,在各個城市中得分最低,成購房“最沒信心之城”。(《東方早報》11月12日)
如果將這個報告中的上海購房者信心指數相與近前在上海頻頻出現的“地王”現象,乃至與上海今年地方土地收入超過600多億的消息相對照,應該可以說,這個有關上海買房者的信心數據,在很大程度上與當地樓市實際情況應該是相符的。而且與其他城市的指數相比,巨大的買房信心指數差距使上海成為買房人“最沒信心之城”,無疑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就如上述的《2009年第三季度中國購房者信心指數研究報告》所顯示,在上海買房人預算為全國最高的同時,對在上海買得起一套房的信心指數卻是全國最低的。那在這“最高”與“最低”的反差背后,隱含的又有哪些民生信息、或者說白了,其中應該有哪些民生之苦呢?對此,相信人們只要依一般社會常識,就可以不難得出這樣的判斷,即上述這個買房人指數所描繪的信心,十有八九不會是有錢人的買房信心。因為道理很簡單,只有是收入有限的工薪群體才會對房價的不斷上漲而擔心買不起房,而與此相反,對真正的有錢人來說,相信面對樓市房價的上漲與預期,應該不僅不會擔心,而且說不定還會產生買房待漲的沖動。所以就此而見,上海的中低收入群體才應是上海成“最沒信心之城”的主要角色。而這,無疑是一種民生之苦社會之痛。
然在這樣的社會問題面前,對相關的行政管理部門來說,這卻應該是一個值得反省,并且有待改進的問題。因為當一個城市的工薪群體,對吃穿住行等基本生存問題充滿憂慮時,那這樣的日常生活不但折射出社會保障制度上存在一定缺陷,而且這樣的城市生活在工薪群體眼里也無疑肯定不會是美好的。所以,就此角度而言,如果將民生之苦視為行政之責的話,上海的相關行政部門,對此無疑應該自問、應該反思、應該反省。
所以,面對上海不幸成為買房人“最沒信心之城”,可以說,應該是對上海有關行政決策部門的一種提醒、一種警示,至于如何解此民生之憂,社會公眾也將會拭目以待
- 2009-11-04潘石屹捅破了高房價的窗戶紙
- 2009-10-30中國高房價的兩大死結
- 2009-10-28高房價利益鏈:帶著鐐銬的舞蹈能跳多久?
- 2009-10-25貪官也是高房價的推手
- 2009-11-12廈門昨公布首批重點文化企業 國內最粗海底電纜12月下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