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西岸時評> 教育講堂 > 正文
大學開展“內省教育”真的一無是處?
m.shockplant.com?2009-10-27 09:07? 朱建華?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10月26日,互聯網上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之一就是對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開展的“成功內省”教育的關注。《強制“內省教育”,事與愿違?》、《“內省”這東西居然也能“強令”?》、《強令學生“內省”的教育者才最該“內省”》、《內省日志是一種“被懺悔”》、《大學能強令學生每晚“內省”嗎?》、《內省豈能牛不喝水強按頭?》、《強制“內省”會不會逼人說假話》……這些都是媒體的評論。

古代先賢圣人還曾“一日三省吾身”,但對大學今天開展的“內省教育”,輿論完全“一邊倒”式的評論,讓人不禁想問的是,這難倒真的一無是處?我看未必。之所以完全造成輿論的“一邊倒”,是有原因的。首先在于新聞源的“有意或者無意”的誤導。設學分要求學生每天“內省”,媒體在報道時變成了“強令”。一個“強令”,讓人覺得并不是那個味,各種非議接踵而至也就不奇怪了。其次,在于媒體時評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追求。觀點是越犀利越好,越徹頭徹尾的批判越好,雖也是一家之言,但往往會存以其中一點否定全部的傾向。最后,可能還在于大眾對中國高等教育問題的關注、關心和失望。

我不知道動輒拿起“輿論大棒”對高教改革進行無情批評的時評人士中,有多少人真正地思考和研究過高等教育問題?又有多少人真的是在教育一線工作,了解其中的弊病?又有多少人在“除弊”的同時致力于“興利”?在很多時候,專職時評人似乎更看重的是自己的觀點是否鮮明、是否犀利、是否能被媒體采用、是否能賺到銀子,而對于其他關心的并不多。如今,中國已經日趨出現了一批具有職業特性的“時評人”,并漸漸成為網上輿論的“意見領袖”。在看到職業時評人和準職業時評人群體出現積極意義的同時,其“無所不評”甚至“亂彈式”的評論模式,有時候除對其個人有“利”外,對他人并不見得有意義。

一個大學提出并開展“內省教育”,想必還是有其積極意義的。大學的校長、書記、院長、處長和老師們,也并非各個都是“熊包”。與那些動輒就否定一切的時評人相比,至少他們是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他們知道當前教育存在什么的問題,以及該如何去面對。姑且不論他們的努力是否有用,又是否有效,就這種改革創新的精神而言,不說應該去鼓勵,至少應該允許他們去探索實踐,而不是連探索的機會都不給。看看今天媒體對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成功內省”一事的評判,是連一個探索的機會都不給啊!

大學究竟該不該開展“內省教育”?答案幾乎都是肯定的,所有的評論者并不完全反對開展 “內省教育”。但目前輿論的反對聲,說白了主要是圍繞在究竟該怎么開展上。例如,該不該設學分來要求,該不該每天都要進行內省,該不該把自己的內省“記錄在案”,該不該讓校方檢查自己的“內省日志”等等。公眾的評論和擔心也并非沒有道理。但問題是,如果僅僅變成一種倡導性的要求,學生是否會去落實?不檢查,又怎么能知道學生落實了?不妨試問一句,在此之前,有多少人在自覺地進行“內省”?矛盾無處不在,要想把好事完全做好,不可能一步到位。

中國高等教育,尤其是自1999的擴招的10年,的確出現了很多新的問題,公眾對中國高等教育也不甚滿意。改革是解決中國高等教育所有問題的根本所在。30年前,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摸著石頭過河”,今天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又何嘗不是這樣?但高校的每次改革創新,無不引發媒體的關注,有時甚至是完全“一邊倒”式的評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學的改革探索也會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完善。我相信,中國任何大學的改革創新都是希望能更好的發展,能讓更多的學生成才,沒有人會“自掘墳墓”。從這點而言,至少應該給高校改革一點期待和實踐的時間。如果實踐能夠證明,大多數是改革的受益者,那么就能說明這項改革是成功的,應該予以堅持和推廣。


責任編輯:劉寶琴
相關新聞
更多>>視頻現場
相關評論>> 
玖玖资源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久拍国产在线观看,美利坚合众国久久一区,免费中文字幕午夜福利片
亚洲区自拍偷拍视频 |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精品在线视频一区 | 婷婷丁香亚洲综合素 | 日韩五月天AV电影在线 | 热久久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 | 香蕉久久高清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