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師節前夕,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到北京35中學聽課,期間指出該校使用的地理教材中對中國地區的劃分不清楚,把陜西、甘肅劃入華北地區,此事引發熱議。日前,上述提到的教材出版方——中國地圖出版社在其網站發布聲明稱媒體報道不實,自然地理概念中的“華北地區”,包含陜西、甘肅、寧夏的一部分,與通常認為的原行政或經濟概念中的“華北地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9月22日中國新聞網)
很顯然,中國地圖出版社在公開“反駁”總理。總理為教材“挑錯”,出版社反過來又“反駁”總理,這種事情在新中國的歷史上實屬罕見。拋去“華北”概念這個專業性很強的問題不談,筆者感覺出版社“反駁”總理之舉最起碼在學術界是一個好現象。
在學術界曾經有一種不好的習慣:權威決定學問、官員左右學術。很多學術上的爭論都因為權威和官員的介入而走入“歧途”。權威和政府的意見影響學術走向,這幾乎成了一個定律。
上世紀60年代中期,郭沫若提出對《蘭亭序》帖作者問題的質疑,發表了《由王謝墓志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一文,認為《蘭亭序》帖的作者并非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高二適不贊成郭沫若的觀點,認為《蘭亭序》帖是王羲之真跡,并寫出文章《<蘭亭>的真偽駁議》,要與郭沫若進行學術上的爭論。但是,當時幾乎沒有媒體敢刊載反對學術大師、政府要員郭沫若觀點的文章。所以,高二適將文章寄給了章士釗,請章士釗先生將該文轉呈毛澤東,以得到毛澤東的支持。在章士釗的幫助下,毛澤東讀到了高二適的文章。在毛澤東“筆墨官司,有比無好”的指示下,郭沫若邀請《光明日報》總編輯穆欣,請他們發表高二適的文章,很快,《光明日報》將高二適的文章全文刊出。因為“最高指示”定了調子,《蘭亭序》真偽爭論方能展開。
本次中國地圖出版社的“回應”表明了一個基本的態度:在出版社眼里,總理只是一位普通讀者,總理的意見只是一位讀者對教材的質疑。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別的因素摻雜在里面。這里面只有出版社對讀者意見的解答和回復甚至“反駁”,總理的身份已經不再重要。
我為總理為學生課本提出自己的意見叫好,更為出版社敢于回應總理的質疑叫好!(姜伯靜)
(責編:劉寶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