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是我國“預防出生缺陷日”,這一日期確定于2006年,它誠然表明國家對新生兒健康的人道關懷和責任,也未嘗不表示出生缺陷在我國的嚴重程度,事實上,中國現在仍然是世界出生缺陷率高發地區之一。
情況并未因重視而立即得到緩解,這可以理解,但或許無法減輕擔憂。北京市衛生局9月10日發布的報告稱,該市出生缺陷總發生率12年來上升近一倍。《海峽都市報》報道,廣東、浙江、江西、湖南等地亦有相同趨勢。我從百度搜索到,四川、廣西、山東煙臺也面臨同樣問題。
出生缺陷,從終點來看,無疑是一個醫學問題。我國目前控制出生缺陷率的重點也在醫學領域,為此設立有三級干預工程:一級是指婚前檢查等項目,是為了避免懷上缺陷兒;二級是孕期措施,是為了減少缺陷兒出生;三級是出生后的及時治療。
目前年輕夫婦對生育的重視,實在不用我在這里描述,我也相信醫學檢測的手段和水平應該不會過于落后,至少與自己縱向比較有了大幅度提升。出生缺陷率在醫學昌明和個人重視的背景下節節攀升,這真是個讓人奇怪的悖論。并且在我國,在孕父母選擇不讓缺陷嬰兒降臨人世,幾乎不存在倫理上的爭論,相反無論國家政策還是社會意見,是在相當程度上認可和鼓勵的,否則出生缺陷率可能更高。
我注意到,在分析出生缺陷率上升的原因時,衛生部門監測水平提高均被視為一個積極因素,這或許是毋庸置疑的。還有一些衛生工作人員和專家將之歸結為婚檢由國家強制變為個人自愿,并且指出婚檢率下降與出生缺陷率上升存在比例關系。但我想,比例關系不一定表示因果關系,婚檢率雖在下降,孕檢率應當沒有降下來,恢復強制婚檢,未必能降低出生缺陷率。另外,遺傳、高齡生育等醫學領域內的原因也被提及。
還有一些原因是醫學無法單獨解決的,醫學人士在談到這些時都比較籠統,例如環境污染、生活環境中的輻射、食品污染等。目前基本的認識是,出生缺陷率上升肯定與這些因素有關,但相關性到底如何,似乎還缺乏實證性的研究。現在的狀況是,一個家庭生下缺陷兒童,除了從自身找原因,就是抱怨醫院檢測的馬虎和疏漏,為此訴諸法庭的不乏其例。至于環境和食品污染等因素,幾乎遙遠得無從談起。
環境和食品污染,大概沒有人說我們目前的情況不夠糟糕,人們也普遍意識到污染與個人健康惡化存在聯系。但除了直接相關人,例如湖南瀏陽的鎘污染、陜西鳳翔的兒童血鉛超標,普通人很難將自己的病患與這些因素掛鉤,更遑論進行相關追討和索賠。如果不是因為嬰幼兒只吃奶粉,我看成年結石患者永遠不會懷疑牛奶有毒。
環境與健康之間的問題,不單純是醫學問題。但環境污染與具體病患間的相關性,醫學人士應有研究的必要,不必背負非醫學的壓力而顧慮重重。我在網上搜索到一種說法,是央視《經濟半小時》報道的,說在山西煤礦礦區居住的育齡產婦,新生兒出生缺陷發生率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類似這樣的分析研究,能不能更加廣泛和深入呢?
企業責任,地方及國家經濟發展政策和模式,怎樣考慮人的健康,是醫學外的問題。一邊講以人為本,一邊在醫學上投入,一邊卻上馬污染項目;一邊捐建希望小學,一邊卻任由自己的產品充當兒童健康殺手,這不是很精神分裂嗎?(劉林德)
(責編:李艷)
![]() ![]() |
- 2009-09-14社會發展了,出生缺陷率不降反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