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西岸時評> 星聞碼頭 > 正文
陳志武:愛情到中國最多幾十年
m.shockplant.com?2009-08-31 10:31? ?來源:文匯報    我來說兩句

  愛情是婚姻的基礎,這已經是現代人觀念中毋庸置疑的常識。而過去幾千年來,中國人的婚姻基礎是什么?也是愛情嗎?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的陳志武教授以他對中國經濟史的多年研究心得,斷然否決了這種說法,“愛情到中國來得很晚,最多也就是幾十年。”

  在復旦經濟思想與經濟史研究所成立大會暨當代中國經濟與社會轉型問題專場學術報告會上,陳志武作了一場以“婚姻中的利益與愛情:人值多少錢”為題的報告。在他看來,中國幾千年來的婚姻基礎是生存需求和利益驅使,而儒家思想影響下的“多子多福”和“養兒防老”觀念,便是明證。

  生子需求超越愛情需求

  “當生存成為人的第一要務時,養子防老成了實現經濟安全的一種方式,生子就成為婚姻中超越愛情的需求”,陳志武說,中國古代老百姓無法通過金融投資養老,于是,只好通過生小孩養老,所謂“多子多福”,就是婚姻利益最大化的具體表現。但這也有風險,就是小孩長大后不愿意承擔贍養責任。于是,儒家的孝道被大力提倡,以確保在意識形態上為養兒防老奠定堅實基礎。

  陳志武說,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觀念背后,其實是經濟模式的力量在主導。養子防老,不僅幫助人們實現經濟安全,同時還使過去的社會衍生出了圍繞這一需求的各類法規。比如七出休妻法則的第一出就是“無子”,結果女性成了為夫家生子的工具。究其原因,就是如果自己的妻子不能生子,則父母和自己的利益都無以保證,經濟安全也難以實現。另外,七孝中有四、五條規矩,也是圍繞生孩子來展開的。因此在過去的社會中,除了納妾是必然的結果外,還衍生出了典妻、租妻等風俗和相應的文化。至于愛情,則不知道要退居到第幾線了。

  儒家提倡家庭解決方案

  “可以說,直到解放后,愛情才真正光臨了中國”,陳志武教授在報告中稱,“在中國歷史上,研究各種思想思潮或制度變遷的著作汗牛充棟,但幾乎沒有人研究過愛情對中國歷史的影響。這也從側面說明,愛情在中國歷史上毫無地位。”

  陳志武認為,在中國,當大多數人由于社會制度的變遷實現了經濟安全,愛情成為婚姻的基礎才越來越明顯。他解釋說,所有人的需求都可分為兩類,即今天的需要和未來的需要。而人際關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跨時空的價值關系。在過去,為了使人的生存概率最大化,就必須通過人際交易來共享資源和規避風險。要實現這一目的,則可以有最基本的家庭解決方案、社團解決方案、市場解決方案及政府解決方案,每種解決方式都有相應的文化來“自圓其說”,而中國的儒家文化,則強烈提倡家庭解決方案。

  他認為,為了使家庭的交易安排更加可靠,所有社會的人都愿意加入,在過去的文化傳統下,社會還不斷推出規范的規則。過去中國的家族就像是內部金融市場,這種體系雖然限制了個性與個人自由的發展,但卻使人類的生存能力達到了最大化,通過家族的規則,家庭內部的經濟交易價值也達到了最大化。

  生子是為愛還是為防老

  夫妻為什么要生孩子?陳志武曾做過調查,發現各個群體的差異非常大。他透露,在北京等大城市,有61.8%的人選擇“出于愛”,但在農村,這一比例只有20%。而對于養子防老這一選項,大城市和農村的選擇比例,正好與前一個選項相反。

  陳志武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說,儒家主張靠血緣網絡內部來互通有無,實現人際金融交易,但這種做法的壞處是不能激勵每個人奮發向上,培養的是等待“免費午餐”、搭便車精神。比較而言,外部金融市場的流通,更能逼著每個人去“自食其力”,也為個人空間、個人自由的最大化提供基礎。

  陳志武表示,隨著金融市場越來越發達,養子防老的說法早就過時,但如果將來人口急劇減少,經濟學上還將面臨另一個問題:供養龐大的老人群體,需要年輕人來生產實實在在的資源。年輕人過少,就無法承受社會的養老體系。“因此,雖然我們不再需要為了養老而生子,但是還是需要為愛生子。” (姜澎)

(責編:劉寶琴)


相關新聞
視頻現場
相關評論>> 
玖玖资源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久拍国产在线观看,美利坚合众国久久一区,免费中文字幕午夜福利片
亚洲中文有码字幕日本第一页 | 亚洲中文色欧另类欧美小说 | 在线观看国产日韩亚洲中 | 伊人小蛇婷婷色香综合缴缴情 | 日韩一级a毛大片在线电影 色七七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在线观看黄AⅤ免费观看 | 伊人五香丁香婷婷天堂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