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了,兩則新聞,都因3元錢而引發:海南省文昌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局發給余亞英一張通知書,上面白紙黑字地寫著:“您于98年7月在我局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按規定從2007年9月起開始領取養老金,月標準¥3.0元”;而在重慶乘坐過江索道時,如果能出示證明自己是本地人的證件,或是會說重慶話,依舊收費2元,如果不能證明自己是重慶人,則收費5元。(8月25日南方都市報、重慶晚報)
每月只能領到3元養老金,已經令人嘆為觀止,然而,這并非最低,據報道,在黑龍江省領取農村社會養老金的4萬余人中,占到1/4的人每個月只能領到幾毛錢養老金,這不免讓人對養老金制度產生了疑問,每月3元錢的養老金,對農民養老能起到什么保障作用,這不是作弄農民嗎?
怪象源于“老農保”——在上一世紀90年代,農民交上一、二百元,將來即可獲得按月領取養老金。如此一來,“低門檻,廣覆蓋”倒是做到了,但是,由于這筆交費僅相當于儲蓄性質,只能算是“自吃自”,因而,農民受益也很為有限,而在隨后推出的“新農保”中,則避免了這一尷尬,增加了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部分,拓寬了籌資渠道,讓農民得到了實惠。
在“老農保”的模式下,農民要想靠養老金來養老,恐怕只能喝風啃草。每月3元養老金帶給農民的,也就不止是折騰,還有傷害,與此同時,對政府的形象也是一大損害。
3元錢,只夠買上一張彩票外搭一斤鹽巴,實在干不了什么事,但是,如果用它來制造一個地域歧視,則又變得綽綽有余。重慶市就做了這個嘗試,在索道票價上搞起“內外有別”。作為直轄市,重慶一邊標榜“誠邀天下客,共建新重慶”,一邊又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在索道收費上實行雙重標準,與游人銖錙必較,不免讓人看出重慶的小氣來。看來,重慶要想建設成為國際大都市,還要有更開闊的胸襟,有更多的路要走。
其實, 3元錢在生活中有時不算什么,有時卻又是那么重要和敏感,關鍵看它用在什么地方,處在什么情境之下。 (葉傳龍)
(責編:李艷)
![]() ![]() |
- 2009-08-05農民養老金國家拿大頭是一種責任擔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