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陳希表示,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要在進一步探索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實現方式,更加有效地發揮以教授為主體的教師在學校治學中的作用等四個方面尋求突破。進一步推進高校教師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強人員的分類管理,促進教師合理流動,建立退出機制,保障教師在教書育人方面的投入,建立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分配體制(7月11日《新京報》)。
高校教授治學的呼聲一直未曾減弱,但為何遲遲無法到來?這并不是一句話兩句話就能解釋得清楚的問題,正是這樣一個無法三下五除二就能解決的問題——在這樣一種教育現實之下,建立起來的教師退出機制能否達至初衷?這或許是個應該預想的問題!
確實,在高校存在很多不合理的人事和分配問題,比如有水平能夠進更好高校的教師,因為未能發表足夠的學術著作而無法如愿以償,或者因為曾經是大專畢業而被拒之門外。還有“腳踏兩只船”的,即人事在一個學校,而人卻在另外一個學校等怪相。這些現象數不勝數,究其原因,難道說只是因為人事制度問題?
教師退出機制自然是為了讓高校教師能更順暢地流動起來,讓高校學術氛圍活躍起來。中科院院士、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朱清時曾在“一流大學建設系列研討會——2006”上指出,有調查顯示,大陸高校六成教師畢業于本校,即62%的高校教師是在最高學歷畢業后,直接在母校任教。日趨嚴峻的近親繁殖現象危害了大學的創新能力。而與此相對的是,海外高校極少留校教師。
很顯然,在近親繁殖現象越來越嚴重的當下,建立起教師退出機制是歷史的必然趨勢,但時機是否成熟?換句話說,如果這個退出機制無法讓優秀的教師真正揚其所長、避其所短,而是讓他們在這樣一個新的機制之下,成為流浪教師,荒廢學術,則是改革的另一種悲哀。因此,建立高校教師退出機制,還須考慮到在這個機制之下的種種不良后果,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機制真正完善起來、可靠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讓有能力退出的教師有處可去、能去也進得去,讓暫時無能力退出的教師能夠安心教書、搞學術研究,而不至于淪落成茍延殘喘,乃至蠅營狗茍之輩。
這雖然離美國的倒金字塔權力大學相比還有很大的距離,但也不失為一個可以開始接近現實的夢想。畢竟,在一個紛繁復雜的教育“大缸”里,想要一日便讓整個“缸”立馬干凈、透亮起來,難度是相當的大。但如果能夠在今天撒點漂白粉,明天引進一套凈化技術,這便有了讓“缸”干凈、透亮的希望!當然,這樣一個希望也必須有所有高校教師參與進來努力之,否則就算有一個再好的框架,而無奮力踐行之人,便也枉然!(肖隆平)
(責編:劉寶琴)
![]() ![]() |
- 2009-06-04教師燒香拜佛成善男信女了?
- 2009-06-04高考面前,教師就得“燒香拜佛”?
- 2009-05-31美國預防性騷擾,教師不得上學生廁所
- 2009-06-04別把“教師高考燒香”看得太悲愴
- 2009-06-04代表學校求神拜佛竟成教師榮耀?
- 2009-06-04教師拜佛是教育"中毒"的臨床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