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獲哈佛大學學士學位,1991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87年至1989年間任世界銀行顧問,同時任教于密歇根大學。1997年,加入哈佛商學院,任商業、政府和國際經濟副教授。2003年起,任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終身教授。
致力研究中國經濟的黃亞生教授曾獲在研究領域享有重大聲譽的研究金支持,如斯坦福大學的國家研究金和社會科學研究協會的麥克阿瑟研究金。
黃亞生教授的研究重心為政府政策和制度問題,尤其是機制轉換時期社會主義經濟研究和東亞經濟研究。目前,他正著力研究在中國,外國直接投資在制度上和政策上的驅動力。他已經出版的作品包括:《中國通貨膨脹和投資控制》(1996年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和《在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1998年新加坡東南亞研究學院)。除了為專業通訊和專欄撰寫文章外,黃教授在《紐約時報》、《亞洲華爾街日報》、《國際先驅論壇報》和《外交政策》上都發表過大量文章。
中國農村從來都應該是改革的前沿,這并不僅僅是因為農村人口龐大,還因為農村實際上具有很強的創業能力和精神。農村的經濟和金融自由化,加上農村本身具有的創業能力和精神,所產生的經濟有加倍的效益。這個問題要從改革開放前的農村狀況談起。我個人認為,農村地區是改革開放前中國唯一保留著創業精神的地方,這也是為什么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成功,而前蘇聯卻最終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控制了絕大多數的資源和價格,尤其是在城市地區,民營經濟和個體戶幾乎絕跡。但在農村地區和相對落后的地區,政府沒有也無法完全根除私人經濟。這即使在計劃經濟最盛行的年代也做不到,因此農村地區也隨之保留了一部分創業精神。
這幾年我一直在鼓吹“印度模式”,但在這篇文章里我要先從印度的失敗講起。在我看來,印度最大的失敗不是它的基本建設和外資,而是農村。更具體地說,印度沒有實現任何形式的農村創業高潮:比如印度從來沒有過“鄉鎮企業”。這就是為什么印度的經濟增長雖達到7%-8%,但它的貧困人口卻居高不下,如果按每人每天1美元的生活標準計算,印度有60%的人口是貧困人口,而在中國這個比例是10%.
中國真正的奇跡是農村的成功
在我的新書里,我提出一個觀點———中國真正的奇跡是農村的成功,而農村的成功主要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我個人認為,中國經濟最成功的地方是曾經有一個不錯的農村創業環境———金融逐漸開放、減少國家權力、領導層的自我節制、尊重農民的意志、鄉村選舉等等。在上世紀80年代,我們看不到諸如“強制拆遷”、“三農危機”等等詞匯,也沒有像凱恩斯講的以“挖溝填溝”來增加GDP的經濟發展,但那時的GDP增長速度實際上超過了90年代的速度。而且,中國那時的經濟發展主要是靠內需,居民消費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尤其是在農村)非常快。中國那時進入了所謂良性發展的道路。
為什么美國金融危機,我們會受這么大的影響?根源還是出在農村問題上。就從經濟政策談起,其中最主要的是農村金融體制方面存在的問題,就是90年代的農村金融改革沒有延續80年代的模式。事實上,上世紀80年代的農村金融改革,對當時的鄉鎮企業、民營企業的發展有一個非常巨大的促進作用,當時的決策層認識到農業本身是不能致富的,必須促進農業向非農業方面轉移。這就必須要讓農民獲得資金,讓他們開拓一些非農業的項目,通過對農產品的初加工等方式進行工業化。這是一個良性工業化的道路。80年代是把批貸款的權力下放的,而到了90年代批貸款的權力又集中收回到了縣級農村信用社。90年代的農村貸款,優先農業,非農項目排在很后面,而這跟80年代的政策正好相反。90年代的政策是讓農民在農村種地,而在城市大規模地搞工業園區、吸引外資等等。所以,農民在90年代獲得創業資金是非常困難的,而同時農業的回報率又是很低的,所以他們只能夠出售勞動力,而出售勞動力的機會不在農村,是在城市、在沿海地區,這也就是中國在90年代產生大規模民工遷徙的原因。
90年代的中國農村雖然有非正式的民間金融,但非正式的民間金融的融資成本是非常高昂的,這就意味著90年代的農村依賴于更昂貴的資金,非正式的民間金融雖然彌補了農村正式金融不足的某些缺點,但它不可能彌補所有的不足,因此它不是最完全的替代。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想開一家做面條的小店,需要借幾百塊錢,那是可以依賴非正式的民間金融;但如果想把企業做大做強,需要借幾百萬,那就必須依賴正式金融了,所以非正式金融的三塊錢和正式金融的一塊錢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另外,由于非正式金融的合同是非法的,很容易產生違約風險,所以,正式金融永遠優于非正式金融。從這個角度來看,80年代的農村金融狀況是優于90年代的。即便是現在,中國對民營企業的貸款和臺灣50年代的情況還是差不多的,從這一點來看,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們應該關注到這樣一個現象:一方面90年代農村創業資金非常緊張,另一方面當時農村的儲蓄率非常高。農村信用社的網點,在1985年的時候是40多萬家,而到了90年代末大概只剩下9萬家,這么廣大的農村地區只有9萬家網點能夠提供貸款,農民的儲蓄大部分是進入郵政儲蓄,而郵政儲蓄只能吸納存款不能貸款。所以,90年代城市向農村的資金流向是負的。同時,農村居民當時還面臨農業稅提高,教育、醫療等費用提高等等。所以,農民在農村除了種地沒有其他創業機會,只有到城市去打工。
![]() ![]() |
- 相關新聞
|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為福建日報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屬福建日報網所有,任何未經本網協議授權的非新聞性質網站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違者本網保留依法追究責任的權利。
②本網未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福建日報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福建日報網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