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1月14日報道,今年春節期間,河北省各級團組織將為進城務工青年開展“五送”活動,即送一冊《進城務工青年通用讀本》、送一次體檢、送一張回鄉車票、送一堂技能培訓課、送一張電話卡。同時還將啟動“把文明帶回家”活動,號召進城務工青年“把科學文化帶回家,把致富技能帶回家,把文明習慣帶回家,把愛心孝心帶回家”,使進城務工青年過一個有意義的節日。
以往,每逢節假日,各地也都開展過諸如“把文明帶回家”之類的活動,收到積極成效。但今天,當我們面對日益壯大的進城務工大軍,當這一群體已成為現代化建設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之時,繼續深入扎實開展好這樣的活動,其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迫切性更是不言而喻了。來自國家統計局、農業部以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統計表明,目前中國外出農民工數量為1.2億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農民工總數大約為2億人。而這其中,1980年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已超過1億人。高度重視這一進城務工群體尤其是“80”后的新生代,讓他們利用新春佳節返鄉時機,把文明帶回家,自覺講文明,講科學,拒絕“黃賭毒”,搞好移風易俗,倡導起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習慣,這對于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育健康文明新風尚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進城務工青年是架在城鄉間文明傳播的橋梁。他們在打工中不僅積累了資金,而且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技術、信息、項目和管理經驗,對如何增收致富有了更深入的積淀和思考。他們回到家鄉,基于親緣和地緣關系,他們對于科學文化和致富技能的口口傳授,對于干事創業、文明習慣和愛心孝心的踐行和示范,在群眾中都會產生與生俱來的親切感、認同感,都將呈現出幾何級數的裂變效應。而在實踐中,一個進城務工青年返鄉創業影響一戶家庭、帶富一個村,甚至周邊幾個村的事例也并非鮮見。據有關部門測算,目前,進城務工農民返鄉創辦的企業總數已約占全國鄉鎮企業總數的20%。盡管目前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創業的人數還不算多,僅占總數的4%左右,但這些人能量大、創新精神強,代表著發展的方向,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不斷擴大。而在農民的樸素意識里,進城務工的青年也是開拓創新、大有希望的一代,他們也都自覺不自覺地以進城務工青年為榮、向進城務工青年看齊。
實踐證明:和諧文化重在建設,文明風尚必須著意培育和引領。要在廣大農村培育起更多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要讓更多的進城務工者把文明帶回家,將城市文明逐漸融入和植根于鄉風民俗,加快城鄉文明的融合、借鑒和相互吸收,務工者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各級政府都必須充分發揮好主導作用,加大對進城務工人員尤其是青年的職業技能培訓,健全公共就業服務場所和信息渠道,加強勞動力市場管理,不斷豐富進城務工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他們對城市的認同感和學習勞動的積極性。總之,只有從各方面真心關懷進城務工者,傾情幫扶進城務工者,讓他們真正在城市里勞有所得、學有所成,口袋、腦袋共富,農民兄弟才會真正把文明帶回家,把和諧帶回家,廣袤的新農村才會更加富有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李鵬)
(責編:徐嶸)
![]() ![]() |
- 相關新聞
|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為福建日報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屬福建日報網所有,任何未經本網協議授權的非新聞性質網站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違者本網保留依法追究責任的權利。
②本網未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福建日報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福建日報網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