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個稅改革的持續推進,養老體系第三支柱——個人養老賬戶正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不僅保險公司正積極研發個人商業養老保險搶占市場先機,基金公司也不甘落后。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了解到,不少公募基金公司正在研發基于個人養老賬戶的稅收優惠型養老金類基金產品(下稱“養老金類基金產品”)。 “這類產品在繳費期不能隨意贖回,能沉淀大量長期投資資金,推動基金公司擴大資產管理規模的同時,開發更多基于長期投資策略的理財產品。”一家大型基金管理公司養老金業務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尤其在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后,相比美國共同基金遭遇大額贖回,養老金類基金產品贖回比例不到10%。正是這筆長線資金的存在,令美國金融市場不至于失血過多,美國基金公司因而抓住機會抄底股市迅速收復失地。 但國內養老金類基金產品的創設之路,依然面臨諸多挑戰。 天弘基金養老金業務總監朱海揚坦言,這類產品的最大操作難點,就是稅收優惠如何落地。 在美國,養老金類基金產品之所以能在養老金融領域占據重要地位,在于其稅收優惠機制激勵民眾投資這類產品,比如美國法律規定50歲以下民眾投資這類產品的稅收優惠上限為5500美元/年,50歲以上調高至6500美元/年。相比而言,國內目前還未建立起相應稅收優惠制度。 “有專家向財政部建議,不妨先將養老金類基金產品的稅收優惠上限設定為1000元/年,不過這項建議還需相關部門批復。”上述國內大型基金管理公司養老金業務負責人直言,除了稅收優惠落地有待解決,這類產品還存在投資范圍偏窄等操作難題。 “目前,國內養老金類基金產品主要投資方向仍是二級市場股票與公募基金產品;在美國,基于養老金投資理財的生命周期基金不但能通過海外投資分散風險,還能參與各類金融衍生品投資獲得長期穩定收益。” 上述養老金業務負責人表示,國內養老金類基金產品想要獲得美國同類產品的投資待遇,可能需要一行三會建立聯席會議,協調拓寬其投資范圍。 差異化養老金類產品 朱海揚直言,國內基金公司之所以積極布局養老金類基金產品業務,主要原因是基金產品的高收益特性,與養老金投資收益相當契合。 在美國,養老金增值有個“10:30:60法則”,即在一定的條件下,美國人領取的100美元退休金里,個人繳費僅占10%,剩余30%與60%的資金,來自退休前、后的投資收益。根據美國這一法則,有基金公司針對中國的市場情況初步進行測算:一個中國投資者從25歲開始建立個人養老金賬戶,每月繳納工資的8%投入養老金類基金產品,假設年化平均收益率為6%,60歲開始領取養老金直至80歲,那么在他100元的退休金里,僅有20元是本金,退休前有35元的增值,退休后有45元的增值。 “如果平均年化投資收益超過6%,那么投資增值收益在養老金的占比還會更高。”朱海揚認為。這也是養老金類基金產品的一個優勢——不同于保險公司將養老資金進行統一投資管理,基金公司可根據投資者不同的年齡、職業、風險承受能力,設計出不同期限、收益風險比的產品。 多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通常20歲與40歲人群的風險承受能力與養老金投資需求有著很大不同,但現有企業年金、部分商業養老保險都將幾類人群的養老資金進行統一的資產配置與投資管理,這未必能充分滿足他們差異化的投資理財需要。 “這也是美國生命周期基金能夠在美國養老金投資領域異軍突起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坦言,美國養老金投資領域最初由保險類產品主導,但在實際操作環節,不少保險公司基于養老資金安全性的考量,對這類產品的投資策略偏向保守謹慎,導致其收益率未必能滿足部分投資者的養老收益需求。因此,基金類產品逐漸興起,養老金類基金產品在美國養老金投資市場占比接近36%。 “目前,我們已經研發出幾款針對養老金長期投資的策略模型。”上述基金公司人士透露,他們的模型設計為在投資者40歲前,將大部分養老金投向股票、公募基金等權益類資產;在投資者40歲后,將半數以上資產投向固定收益類產品。 他認為,一個理想的養老金長期投資模型應分成兩個階段:一是在退休前的財富積累期,機構需要對養老金開展多元化權益類投資,爭取獲得最高收益;二是在退休后的養老金領取期,機構需綜合權衡養老金領取與穩健投資的需求。 亟待操作指引出臺 在朱海揚看來,只有相應稅收優惠政策落地,首款養老金類基金產品才有機會面世。 “在稅收優惠措施落地前,基金公司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他進一步指出,比如養老金類基金產品本質上是一款FOF產品,相應的基金運作規則需相關部門出臺操作指引。 所幸的是,近期證監會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第2號——基金中基金指引(征求意見稿)》。在不少基金業內人士看來,這意味著給養老金類基金產品的操作提供了相應政策指引。 但這一政策能否解決養老金類基金產品投資范圍拓寬的問題,仍是未知數。不同于股票、固定收益類等明確投資方向的基金產品,養老金類基金產品最大的特點是,投資期限跨度數十年,可能需經歷好幾個經濟周期,這意味著相關基金產品必須擁有更寬泛的投資范圍,在經濟增速放緩或金融市場動蕩期間,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資風險。 朱海揚認為,美國生命周期基金之所以發展迅速,原因之一在于其投資范圍廣泛,除了能投資股票和共同基金,還能參與海外投資、PE、外匯、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等。 “這或許需要一行三會成立聯席會議協調機制,確保養老金類基金產品能像社保基金一樣,擁有更大的投資范疇,甚至參與基建項目與海外投資。”上述基金公司人士指出。 他還認為,目前基金公司內部還需要解決的,是如何正確計算養老金類基金產品的估值——由于養老金類基金產品投資期限較長,很多金融產品可能會選擇持有到期,若按市場公允價值對這部分投資組合進行估值,一旦投資者中途贖回份額,其利益就會受損。 為此,有專家建議養老金類基金產品應對這類持有到期的投資組合,采取攤余成本法進行估值,但這還需獲得相關監管部門的認可。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