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出品了品種繁多的理財產品,消費者可根據自身情況謹慎選擇。 文/記者黃江潔 眼下已臨近第三季度末,但季末理財產品收益率走高的現象卻并未如期而至。記者日前走訪東莞多家銀行發現,預期收益率在6%以上的理財產品基本難覓蹤跡,多數銀行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均在5%上下徘徊。 就在銀行理財產品“萎靡不振”時,互聯網理財產品同樣“青黃不接”,收益率甚至全面滑入“4”時代。不過,互聯網票據產品卻異軍突起,甚至高達7%的預期收益率成為市場“新寵”。 今年以來,互聯網金融掀起又一輪高潮。4月,阿里巴巴旗下上海招財寶上線四只票據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達到5.8%至6.5%。5月,新浪微財富發布“微財富金銀貓票據”收益率高達8.8%,產品不到10分鐘即售罄。8月蘇寧和京東也推出票據理財產品,上線數分鐘都被搶光。票據理財一時間成為互聯網金融的新戰場。 昨日,建行東莞分行理財師透露,其實互聯網票據產品產品就類似于銀行傳統業務中的票據貼息,但以往銀行的票據貼息業務僅面向對公客戶,而不針對普通個人客戶。 該理財師還建議,雖然眼下互聯網票據產品的收益率比較高,但任何投資都存在風險。“投資者不要一味地盲目追求高風險,更重要的是均衡配置資產,以達到資產安全、穩健地增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