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財經頻道> 銀行> 理財產品 > 正文
理財風險評級咋成“王婆賣瓜”
money.fjsen.com?2014-08-28 10:27:13? ?來源:天津日報    我來說兩句

“大媽,您就買這款,雖然不是保本型,但風險等級是三級,屬于低風險的,可以放心買。”在某銀行網點,客戶經理如此推銷。近期,記者走訪多家銀行網點發現,工作人員總是拿“風險等級”給投資者當“定心丸”來“吃”。然而,很多投資者不知道,目前理財產品的評級,是由作為發行方的銀行自己評定,可謂“王婆賣瓜,自賣自夸”。

某銀行客戶經理丁先生介紹說,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分為五個等級,“從一到五”風險逐漸提高。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風險等級為三級(含)以下的個人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占比高達99.79%,顯示出投資者對中低風險產品的偏愛。然而,這樣的風險評級本身就有風險,今年上半年共有31只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約占兌付產品總數的0.04%。

記者致電某股份制銀行客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風險評定的確是“自己評”,交由監管層審批后再發行;評定結果會寫在產品說明書上,供客戶參考;至于如何評定,屬于內部資料不對外披露。于是,銀行賣自己的理財產品,對“風險低”的產品“自賣自夸”也就容易了。

投資者不禁要問,“自定義”的風險評定有依據嗎?“理財產品評級由總行定,然后向監管部門備案,獲批后在各網點按產品說明銷售;而銀行評定風險等級,是根據銀監會下發的文件,其中給出了多項評定指標,監管還是挺嚴格的。”客戶經理丁先生解釋說。

記者查閱發現,2012年施行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規定了理財產品風險評級結果應當以風險等級體現,由低到高至少包括五個等級,并可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分,《辦法》還規定,商業銀行風險評級應主要依據投資范圍、投資資產、投資比例、產品期限、成本收益、過往業績、運營風險等幾個因素,并沒有規定評級細則。今年7月11日銀監會印發《通知》(俗稱“35號文”),關于風險評級也只提及了在出售理財產品時要使產品的風險評級與客戶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對于如何評級則未做要求。

也就是說,目前理財產品風險評級沒有統一的標準,各家銀行都“自發自評”;而各家銀行的評價方法、評價能力和評價體系都不統一,即使標出的風險等級同樣是“二級”,不同產品實際的風險水平也不能畫等號,因此對于投資者來說,很難進行市場的橫向比較。

對此,投資者頗為感慨:“理財產品說明書上‘理財非存款、產品有風險、投資須謹慎’的描述成了‘萬能好句型’。”銀率網理財分析師殷燕敏認為,如此評級的確難言客觀公正,而且評級方法也不夠公開透明;應該先制定統一的風險評價細則,原則上也可以引入第三方的評級機構,這樣才能為投資者進行風險“把關”。

責任編輯:陳詩逸
騰訊微博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更多>>銀行
更多>>保險
更多>>中國人壽
更多>>專題
玖玖资源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久拍国产在线观看,美利坚合众国久久一区,免费中文字幕午夜福利片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久直播 | 亚洲中文丝袜精品网 | 亚洲乱码专区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三区 | 新国产九九视频精品 | 正在播放最新AV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