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一則名為關于“首款抽煙保險面世”的新聞在網絡上引起了不小的爭論。“抽煙保險”到底是一款怎樣的產品?吸煙人群購買這款保險產品,是否要比不吸煙的人貴很多?“抽煙保險”的實質是什么?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采訪了這款產品的發起者——明亞保險經紀的相關負責人。
是否吸煙并非絕對量化標準
負責精心優選產品明亞運營經理劉存鑫告訴記者:“精心優選產品不同于傳統的壽險產品,它根據客戶的綜合情況(主要是身體健康程度)健康狀況可分為超優體、優選體、優標體、標準體、次優選體和次標準體六大類,保險公司會根據客戶的年齡、職業等級、體檢結果、既往疾病史、血壓血脂等情況綜合考量,來最終確定客戶的年繳保費情況,吸煙只是其中的參考指標之一,但絕對不是第一的指標。”
劉存鑫舉了一個例子:一位35歲的男性,在投保的時候告知自己吸煙,身體的其他各項指標正常,那么他很有可能享受到1700元/年的費用(50萬保額/20年保障),而同樣是一位35歲的男性客戶,雖然不吸煙,但是身體有一些其他問題,那么最終很有可能以第4檔承保(即標準體),在相同保額和保險期間的情況下,他的年繳保費是1750元。
在保費差異方面,劉存鑫提示各位消費者,精心優選在線投保的系統當中會附帶有醫學核保手冊,保險公司最終的核保結果會嚴格按照這個手冊數據執行,消費者在決定購買這款產品之前,可以用自己6個月內的體檢結果和此數據做參照對比。許多客戶在初次投保這款產品的時候往往憑借自己體感的健康狀況而把自己默認為某一檔次的繳費情況,而最終的體檢結果可能跟消費者的設想有出入,造成很大的心理落差。因此,部分媒體用“超優體”價格與“次標準體”價格做對比,這顯然是不科學的。
明亞保險經紀品牌負責人衛江山指出,明亞一直在提倡將保險回歸保障本質,讓健康客戶花更少的錢享受到更高額的保障,最大限度發揮保險的本質功能。同時,針對目前社會上一些特定的群體,比如,上有老下有小需要盡贍養和撫養義務的朋友、家庭有負債的朋友、企業需要資金流的朋友等,顯然他們更需要用定期壽險來做好人生責任最佳階段的風險轉移工作。一旦被保險人發生了風險,可以由保險公司來支付一筆費用,確保家庭和企業能夠正常運轉。這款產品的目標客戶是所有健康人群,在產品設計之初并沒有為這款產品冠以“抽煙保險”的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