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竹:2012年進一步創新社會管理的幾點思考
2012-02-22 17:15:20??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林晨 我來說兩句 |
(五)實現責權利的統一,建立適應新形勢的社會管理體系 2011年,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過程中,部分基層干部感覺壓力太大,面臨很多難題:一是無限的轄區屬地責任與有限的行政資源之間存在矛盾;二是行政體制改革要求實行大部制,但基層事情多、人員少,很多事情做不了;三是基層自治組織責權利不統一,導致治理作用非常有限等等。 政府機構如何設置更有利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這是當前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問題的實質在于,如何把政府相關部門的力量調動起來,在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的同時,形成合力,實現維護社會秩序、激發社會活力與夯實民生的統一?是在現有部門之間探索建立有效合作機制,還是成立新的機構,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筆者認為,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比較現實,但需要各個部門統一認識,解放思想,敢于超越部門利益局限。在堅持社會管理屬地管理的同時,應及時解決屬地管理中的人事、財政、物資資源配置問題,著力實現屬地管理責任與權力的統一,尤其要解決鎮街小馬拉大車問題,加大鎮街行政改革力度。在一些發達地區,鄉鎮人口規模已經超過內地的一些縣城或中小城市,這樣的鄉鎮依然采用傳統的行政體制顯然難以適應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需求。要對屬地管理中的社會問題進行分類,凡是涉及中央或省級政府的社會事務要由中央或省級財政承擔。 (六)建立完善現代社會的多元治理機制,確保激發社會活力與維護社會秩序的有機統一 在調查中,筆者了解到,由于基層群眾多傾向于通過信訪解決矛盾糾紛——“信訪不信法”,導致政府壓力很大。此外,在社會管理過程中,基層干部還常常要面對大量缺乏規范的具體事務,處理起來非常棘手。 為此,應進一步完善司法體系,努力提高司法公正性,不斷降低司法成本,重新確立司法的威信。同時以法律法規的形式進一步明確地方政府在公共事務和社會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以法治為基礎推動社會管理創新。要相信群眾的首創精神,善于發現新思路新點子,并加以總結。戰旗村提出的“把最棘手的矛盾和問題交給群眾自己解決”的社會治理思路,足以說明群眾的智慧。同時,要不斷完善多元治理機制,通過多元治理來減輕基層政府的維穩壓力。公民社會的演進,是自治秩序建立的過程;同時,公民社會不僅是一個特定的制度結果,更是一種公民意識教育和公民文化培育的經歷,它通過鍛煉人的自治能力、形成自治紐帶,增進個人責任、公民意識、社會自主性,使得多元治理成為可能。當前已經顯示出社會需求、公共資源、多元治理之間銜接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當然,完善多元治理,需要進一步創造三個基本條件:一是公民文化素質和社會責任的培育,它是社會價值的基礎,它的培育需要一個較經濟發展更長的歷程,甚至可能不是一代人能夠完成的,但必須從現在做起。二是完善法治和政策環境,它是多元治理的規則基礎,現階段我們是可以做到的。三是個人權利保障,它是社會的理性基礎,這還需要一個過程,它也需要每個人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以便能夠承擔起個人對社會的責任。 實現多元治理并不意味著不要現代沖突管理。2011年發生在英國和美國的一系列社會事件及其處理方式表明,建立和完善社會沖突管理體制機制是現代國家的基本制度建設。在人類歷史上,社會治理因發展階段、國家歷史文化不同而存在巨大差異。20世紀20年代,法國曾針對城市犯罪,采用社會工作、心理支持和建設社會服務中心來進行社會治理,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其效果漸微。20世紀50年代,道德教化被引入社會治理,也曾在一個時期內發揮了積極作用。到20世紀后期,城市犯罪率不斷上升,政府又開始介入。法國社會治理的歷史說明,治理的工具不是一成不變和一勞永逸的,它們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不斷發展變化的。從最初的社會治理,到后來的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介入,再到后來的社區特別是地方政府的介入,不同歷史階段,面對的問題不一樣,采用的治理方式也大不一樣。現代社會管理手段是多樣化的。 (丁元竹 作者系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教授) |
相關閱讀:
- [ 02-20]淺議當前我國社會管理創新
- [ 02-20]社會管理創新應走出維穩思路 平等對話解決問題
- [ 02-13]縣級政府農村社會管理創新的著力點
- [ 02-07]大力拓展工會參與社會管理的作為空間
- [ 01-31]社會管理領域腐敗
- [ 01-29]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提高領導能力
- [ 01-29]最高檢:利用社會管理權實施腐敗將嚴查
- [ 01-29]利用社會管理權力實施腐敗將嚴查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