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
m.shockplant.com?2012-01-30 18: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我來說兩句
2011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了金融服務實體、資金投向實體的要求,并強調堅決抑制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自我循環和膨脹。這是反思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2010年歐債危機得出的論斷,也是針對當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動力下降、產業升級較慢、部分資金從實業轉向投機市場現象作出的部署。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我國應當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努力實現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 經濟增長源自實體經濟的發展 實體經濟大體是指農業、制造業及服務業,涵蓋第一、二、三產業,是一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各國依據比較優勢發展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如發達國家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高端制造業,發展中國家大力發展制造業、服務外包或出售資源。實體經濟中一、二、三產業的結構,是依據消費需求和產業勞動生產率情況動態發展的。隨著制造業勞動生產率超過農業,大量農業就業人口轉入制造業,勞動者在高效率部門獲得更高的報酬,資本也會流向高效率部門獲得更多收益,產業結構隨之變化。同樣,當服務消費需求增加、服務業效率超過制造業時,也會引起資源重新配置。隨著服務業特別是高效率的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服務業比重超過制造業。經濟越發達,現代服務業比重就會越高,這是符合消費需求和產業部門勞動效率變化規律的。不應把實體經濟狹義地理解為制造業,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也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經濟競爭就是勞動生產率的競爭,產業結構主要也是依據產業勞動生產率變化而升級的。 與實體經濟相對應的是基于貨幣、信用、未來收益索取權證等與實體經濟相關聯的虛擬經濟或符號經濟體系。物物交換產生貨幣需求,波動平抑產生信用體系,資源配置產生未來索取權證如股票等金融工具,這些符號體系具有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用好了能夠降低交易成本、優化資源配置、加快經濟發展。但倘若虛擬經濟不是根據實體經濟的需求而發展,而是與實體經濟脫節,導致過度發行貨幣或準貨幣,就會推動通貨膨脹、資產泡沫,引起投機,形成自我推動、自我實現預期的資金循環圈,與實體經濟越來越遠,直至發生危機。自虛擬經濟出現以來,人們都希望馴服它,但仍然危機不斷,而且每一次危機的發生和結局都大致相同:一般是肇始于經濟繁榮之后實體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創新不足,實體經濟中大量貨幣析出進入虛擬經濟體系,金融監管制度不健全等問題又推動私人、企業、政府過度負債。如美國在經濟“大繁榮”后,因私人過度負債投資房地產而導致次貸危機以至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從中可以看出,實體經濟的創新發展和金融制度的完善健全是平抑虛擬經濟膨脹最有效的方法。 發展中國家經濟趕超大多基于資源稟賦,如我國大量富余勞動力是制造業趕超的基礎。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迎來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的機遇,但也受到國際經濟格局調整的沖擊。目前,我國經濟就面臨著結構調整和內外需再平衡的壓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析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在過去50年中的28次外貿順差逆轉的經歷發現:經濟再平衡的過程會降低經濟增長速度,但同時能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創新;經濟結構調整導致就業結構調整,貿易部門就業下降,非貿易部門(服務業)就業增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加快,非貿易部門和中高技術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明顯提高,在國際分工價值鏈中的地位提升。我國目前的經濟再平衡比以往更深刻,并將持續多年。從國際經驗看,實現經濟轉型是根本。應把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技術創新作為實體經濟發展新的方向和動力,否則,擴大內需就要靠提高負債率,資金就會從實體部門流入虛擬經濟。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