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十大思潮與最具價值的100個觀點
m.shockplant.com?2012-01-20 10:06?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我來說兩句
2011年政治類十大觀點 1.不能迷信改革 蘇聯的改革最主要的是它的浪漫主義,它在不清楚原有體制是如何造成了令人不滿意的狀況下,就想去改革這種狀況,那是不可能的。改革必須有深刻的理性,改革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改革也要循序漸進,要讓改革所帶來的生產力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逐漸去消除問題,而不是通過改革直接消除問題。我們不能迷信改革,不能迷信制度的變革就能解決一切,不在于制度要不要變革,不在于改革要不要改,而在于怎么改。——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房寧談蘇聯解體的歷史教訓,據鳳凰網,2011年12月28日 關注理由: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也同樣影響了20年來中國的歷史進程和思想變遷。給我們的教訓和啟示,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2.政治天平向精英政治方向太過傾斜 任何制度安排都有其相對優勢與劣勢,就目前西方發達國家來看,他們由于民主充裕而陷入困境,因此,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克服“民主的經濟矛盾”和“民主的公地悲劇”。從中國的情況來看,政治天平向精英政治方向太過傾斜,政府太過強勢,以至于平民團隊由于難以把自己的“話題”轉變成政治決策的“議題”而變得火氣十足。因此,如何克服全能主義困境和公權主導下的“私田”悲劇,那可能是中國的問題。——北京大學教授燕繼榮,“當代中國政治發展: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發言,2011年10月9日 關注理由:民主是一個內生的過程,其路徑不是單一的、更不是固定的,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道路在內的任何一種探索都可能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也都可能通過解決這些問題,對推動世界政治民主的發展作出貢獻。 3.政治體制之“體”不能變也變不了 當我們從“體”與“用”的角度分析政治體制諸問題的時候,就會發現政治體制改革中什么可以改也必須改、什么不能改也改不了,其實是很明確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是中國政治體制“體”的層面的要求;人民民主,同樣是中國政治體制“體”的層面的要求;社會主義法治,當然也是中國政治體制“體”的層面的要求。這些要求是中國政治體制的本質屬性,不能變也變不了。——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辛鳴,《人民論壇》,2011年2月下 關注理由:在談論政治體制改革之時,不少人對政治體制的理解卻各不相同乃至很不相同,評價中國政治體制成功與否的標準是什么,亟待達成共識。 4.法治要成為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吳邦國委員長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講話,一方面宣告用法治來鞏固革命的成果,從而“夯實了立國興邦、長治久安的法制根基,從制度上、法律上確保中國共產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確保國家一切權力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另一方面宣告用法治來遏制革命的沖動,從而宣布從清末法制改革以來以革命為導向的法律移植運動趨于終結,法律真正在本土社會關系中扎根,法治要成為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法學家強世功,《文化縱橫》,2011年6月刊 關注理由:中國特色法律主義體系的形成,為法治中國的宏偉大廈奠基,更是培育法治精神的嶄新起點。“當全社會都把法治當成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法治中國就會形成。” 5.權力轉移“隱性世襲”誤國誤民 “因人設崗”“定制招聘”這種“隱性世襲”與大學擴招和學歷貶值等同時出現,讓群眾看到的是赤裸裸的權力轉移。從最近的“定制招聘”事件來看,獲得照顧的官員子女的教育背景恐怕都“不足與外人道”也,不然也不至于勞煩父輩們煞費苦心地設計“非請莫入”的幽暗競技場,搞得一旦曝光就慘不忍睹。這種損害政府正當性和公共治理合法性的“隱性世襲”,誤國又誤民,當休矣。——香港大學法學院教授鄭戈,《新世紀周刊》,2011年第2期 關注理由:2011年,福建屏南、江蘇句容、浙江上虞、安徽黃山和湖南懷化等地先后出現為領導干部子女“因人設崗”“定制招聘”的事件,引起媒體關注和網絡熱議。 6.盡快彌補民權政治之課 不管你是否重視,是否感恩,我們都是這場革命的消費者和受益者。正是因為辛亥革命,中國人的腦袋和雙腿不再為磕頭而準備著,而是可以為思考和走路而準備著。通過紀念辛亥先烈的亡靈,緬懷他們為國為民的情操,追思他們浴血奮戰的業績,學習他們不畏內外強權的進取精神與犧牲精神。無論是研究者,還是廣大讀者與公民,都不要白費辛亥先驅的心血,盡快彌補民權政治之課,明確個人的權利與義務,向法治目標邁進。——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郭世佑,《光明日報》,2011年11月7日 關注理由: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各界掀起了紀念熱潮,但是到底紀念什么,學習什么呢?或許我們是應該先好好研究一下辛亥歷史。 7.社會主義就是普遍幸福主義 在改革開放中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歸根到底就是要從實際出發,實現和保障人民的普遍幸福。人的全部追求最終都是對于幸福的追求,人的最高利益實際就是人的幸福利益。因此,在基本價值觀方面繼續解放思想,最根本的就是要確立幸福至上、特別是普遍幸福至上的新觀念。追求普遍幸福是最實在的,也是最大的實事求是。我們應該認識到,人類天賦的終極價值目標永遠是幸福,所謂“好日子”實際就是幸福生活。金錢、權力、名望等等只是獲得幸福的有限手段。——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政治學教研室主任、教授王占陽,《求是》2011年7月1日 關注理由:在當前中國,“幸福”比“GDP增長”更凸顯了以人為本的內涵。 8.對官僚主義決不能掉以輕心 當代中國,官僚主義仍是黨和國家機關中的痼疾。官僚主義表現為兩種基本形態,一類是官僚主義的工作作風、工作方式,諸如脫離實際、脫離群眾、消極怠惰、熱衷開會、命令主義、形式主義等現象;另一類是不正當地謀求權力,并利用官位謀求特權利益的官僚主義,即出現官僚特權者,諸如跑官要官、行賄受賄、徇私枉法、貪污腐敗等。對于官僚主義,決不能掉以輕心,置之不理。有必要抓緊反對官僚主義的斗爭,將其列為當前一項重要的任務,持續進行下去。——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主任、教授許耀桐,《同舟共進》2011年第5期 關注理由:建黨90周年之際,關于中國共產黨如何跳出“興亡歷史周期律”成為學界討論的熱點。反對官僚主義、消除滋生官僚階層的溫床,是中國共產黨永葆本色的極其重要的方面。 9.我們沒有足夠重視屬于自己的那張選票 如今我們經常看到網民抱怨政府這個不是、那個不是,但只是抱怨或批評顯然是沒有用的,怨天尤人的心態也不可取。其實憲法還是把權利給了我們,是我們自己沒有足夠重視屬于自己的那張選票;對于今天這種狀態,我們不能全怪別人,還應該問問自己對改變現狀究竟做過什么。可別再說“我一介小民能做什么”,至少你可以在這次選舉中認真對待那張選票。別指望選舉那天搭別人的便車,自己躲在家里;你的一張票確實不能改變現實,但是如果所有人都那樣想、什么都不做,就永遠不可能改變現實。——中國憲法學會副會長張千帆,南方網,2011年5月14日 關注理由:“珍惜民主權利,投好莊嚴一票”的標語,2011年顯得格外醒目。 10.黨內批評的習慣性壁壘太多了 一些黨的領導機關領導干部對黨內批評的認識陷入了誤區。他們錯誤地認為,黨內批評多了,不利于黨的穩定和團結、不利于黨的形象和大局、不利于黨內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甚至會給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提供攻擊黨的口實而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因此他們就有意無意地限制、控制黨內批評。這些批評的禁區,雖然絕大多數都沒有具體的黨內文件規定,但在現實的黨內生活中卻早已形成一種習慣性的壁壘。若誰要去觸碰這種壁壘,那么一定是“領導很生氣,后果很嚴重”。禁區如此之多,黨員開展黨內批評的空間自然就很狹窄了,黨員開展黨內批評的權利難以得到真實有效的保障,應當引起高度重視。——中共成都市委黨校教授劉益飛,《學習時報》,2011年8月8日 關注理由:當前,在正式的黨的組織生活中(包括黨的各種會議、黨的組織活動、黨報黨刊、黨的網絡、黨內學習培訓、黨內通信、黨員向黨組織及黨的領導人匯報及反映等黨內生活形態),黨內批評的聲音越來越少。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