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十大思潮與最具價值的100個觀點
m.shockplant.com?2012-01-20 10:06?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我來說兩句
2011年海外看中國十大觀點 1.渲染人口紅利消失背離中國現實 國內外思潮對中國人口問題的無視,對“人口紅利消失”及老齡化危機的渲染,背離了中國現實。老齡化影響中國遠弱于西方,龐大人口規模對發展的制約作用還將長期延續。近年的民工荒不是什么“劉易斯拐點”,恰反映了勞動力大量剩余。世界上沒有一個老齡化國家只用年輕勞力。40、50歲上崗是中國出現“劉易斯拐點”最起碼的條件。與西方老齡化特點不同,在中國國情下,老齡化與大量剩余勞動力問題并存,必將是較長期最基本特點。真正值得關注的中國相關問題,不是什么勞動力短缺,恰是在大量剩余勞動力下到來的經濟轉型期,必將使近30年農業勞動力快速轉移時代面臨轉折。——新加坡《聯合早報》評論,2011年6月17日 2.中國拐點有風險但非致命危機 國際間關心大陸經濟問題的人士,提出了大陸經濟轉型能否平順過渡軟著陸的隱憂,進而稱房地產泡沫、通脹等因素為轉型過程里的“中國拐點”。房地產泡沫有其結構性因素。但較諸2010年似乎已稍有冷卻的情況。至于通膨問題,多少與金融海嘯后,政府提升國內需求的政策有關。在中國經濟列車快速飛奔向前的過程中,有風險、有拐點,然而由于政府對資源掌控程度仍高,“中國拐點”的風險固然都存在,需審慎面對,但非致命危機。——美國《世界日報》社論,2011年8月31日 3.“有計劃的創造性”成就中國奇跡 中國今天在經濟方面效法的不是克里姆林宮,而是西方的企業集團。董事會是政府,政治局及其常務委員會如強大的監事會般行使職權。決策由上層作出。但同經濟界一樣,董事會必須非常重視全體員工和股東的意見。當企業集團的下屬部門業績優良時,董事會不會對這些部門指手畫腳,除非它們太過放肆。中國也以這種模式對待地方省份和重點工業部門。在這種比較中可以明顯看出,“中國有限責任公司”并非由中央“遙控”,而是為無數獨立且有創造性的頭腦所左右。——德國媒體駐華記者弗蘭克·澤林,德國《商報》2011年2月2日文章 4.中國必須闡述對世界的看法 日中關系面臨的三大難關原本是“臺灣問題”、“領土相關問題”和“歷史問題”,最近又新增“中國進入海洋和增強海軍力量問題”。這些問題成為“難關”的原因是,所有問題都牽涉到日中雙方的國內問題。因此,日中關系反復上演“打地鼠”游戲。但是,不論個別問題多么事關重大,也不意味著就能以此“綁架”整個日中關系。那么,到底如何攻克這些難關?日本應該從更長遠的角度,以更加寬廣的視野審視日中關系,思考到底什么才是利益。其中至關重要的是:第一,將“開放性的國家利益”作為基本;第二,將日中關系當作大國關系處理,將其放在世界的和平與繁榮大框架中。這是“戰略互惠關系”的主旨所在。中國必須闡述對世界的看法。中國到底想要一個怎樣的世界?到底希望世界朝何種方向發展?又想在世界上起到何種作用?中國現在應該開始回答這些問題了。——日本前駐華大使宮本雄二,日本《每日新聞》,2011年2月13日報道 5.中國最終超越美國對我們也許是件好事 美國時代將終結,但這也許是件好事。一,我們需要一種弱者心態,來產生一種共同的使命感,給美國一個團結在一起的目標。二,快速下滑也許強于緩慢衰落。假如美國不再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那就是美國確實在衰落的一個不可否認的信號。可在那一天到來之前,我們很可能會自欺欺人地認為,既然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那么它就一定是個足夠健康的經濟體。三,失去第一的位置可能會迫使我們根據經濟重點采取行動。對于確保國家經濟的世界頭號地位,美國政府沒有絲毫緊迫感。也許美國經濟排名的下滑會成為引起政客注意所必需的那種無法忽視的挫折。四、小和繁榮是可以共存的。我們錯誤地認為,只有大經濟體才可能成為成功的經濟體。這是謬論。——《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刊文《為中國趕超美國歡呼的四個理由》,2011年4月28日 6.西方學者的中國研究存在兩極分化現象 受大陸性歷史的限制,中國成為海洋強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它初出茅廬的艦隊無法與統治海洋近70年的美國海軍匹敵。任何所謂中國威脅都出于美國人的臆造,或者無非為其昂貴的新式武器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而已。與之針鋒相對的觀點,則是中國海軍的崛起勢不可擋。中國問題學者中的這種兩極分化現象,將為美國的亞洲戰略戴上一副有色眼鏡,使美國領導人無法正確對待中國。在圍繞中國海洋實力的大爭議中,有關北京意在打造“珍珠鏈”或印度洋海軍基地網的說法,是其中一部分。我們最誠懇的建議是保持頭腦清醒,對北京是否覬覦珍珠鏈的問題,摒棄固執的、非黑即白的答案。中國將自己拿主意,并按照他們的理解維護本國利益。——詹姆斯·霍爾姆斯,日本《外交學者》2011年2月21日文章 7.日本對待中日關系要勇于認錯 關于日中之間的歷史,勇于承認“錯就是錯”是非常重要的。盡管有人認為那是“自虐行為”和“錯誤認識”,但我不這樣想。在承認錯誤的基礎上,才能得到對方(中國)的信賴,然后才能沒有心理障礙地進行交談。在與中國的關系上,如果對歷史視而不見將無法繼續下去。——日本前眾議院議長河野洋平,日本《鉆石》周刊,2011年2月25日 8.中國村民選舉不能光靠運作良好的村民選舉 中國農村的選舉程序在過去20年已經有了顯著的改進,此間舉行了大量自由和公平的選舉。但“權力行使”的變化沒有跟上“權力獲取”的變化。在許多地方,鄉鎮政府、黨支部和社會力量(譬如宗族、宗教、黑惡勢力等)妨礙了民主規則的進一步實施。這意味著關于民主的單純程序性的定義是有問題的,而“高質量的民主”更多一開的遠不止運作良好的村民選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政治學系教授歐博文,《國外理論動態》2011年第7期 9.中國不必因小悅悅而過度道德焦慮 小悅悅事件引發了對中國人道德意識淺薄的大討論。大部分人都把矛頭指向了政府,也有一部分人把矛頭指向了金錢至上、社會腐敗和信仰迷失等。但是我認為這些指責有些錯位,過去幾十年,美國也發生過多起讓人心酸的社會冷漠事件。中國政府應該當心不要對“小悅悅”事件反應過度。中國人并非不道德,他們的不作為只是人性的一部分,這種行為方式社會心理學家在世界其他地方也見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相信微博等新信息渠道或許將有助于改變這些冷漠行為,因為人們知道自己的行為或不作為有可能會被記錄下來并需要負責任。——埃里克·杰克森,《華爾街日報》,2011年11月3日 10.中國的軟實力來自于它的絕對規模 所有人都知道,新興國家擁有硬實力——一國用來獲得它在全球想要的東西的軍力與經濟實力。中國、俄羅斯和印度的核武器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但是新興國家也在發展它們的軟實力——這個措詞是用來形容一國利用說服力和吸引力而不是通過脅迫來影響他人的能力。與其他新興國家不同,中國的軟實力完全來自于它的絕對規模上。中國在新興世界軟實力排名的提升主要得力于其跨國公司的發展與受矚目度、得到發展的旅游業以及其大學的迅速擴張與排名的提升。中國在全世界建立了數千家文化中心,以傳播中文。但中國的軟實力仍存在嚴重局限。除了巨大的經濟實力外,中國似乎沒有什么可拿出手的。中國一心一意地強調經濟增長(硬實力)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日趨明顯。——安永新興市場研究所教授彼得·約翰松·樸勝虎威廉·威爾遜,2011年12月19日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指出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