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理論頻道> 前沿資訊 > 正文
“中國共產黨鄉村建設90年”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m.shockplant.com?2011-06-28 15:40? 李曉明?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中國共產黨早期鄉村建設思想研究》一書正式出版發行

《中國共產黨早期鄉村建設思想研究》簡介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作者:王景新、魯可榮、郭海霞

《中國共產黨早期鄉村建設思想研究》是浙江師范大學農村研究中心重點工程——“中國鄉村百年建設思想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中國共產黨早期鄉村建設思想研究》按照自“五四”運動至中國共產黨創立時期(1919-192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第一個時期(1921-1927)、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抗日戰爭(1937-1945)和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的歷史順序,分專題梳理了中共早期鄉村革命和鄉村建設的歷程,提煉出蘊涵其中的鄉村建設思想及其發展脈絡。主要內容包括:中共早期鄉村建設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背景、形成基礎及思想體系、土地革命理論及其政策思想、農會運動與農民政權建設、農民合作與鄉村經濟建設、鄉村文化教育與鄉村社會建設、中共早期鄉村建設實踐的典型案例以及鄉村社會調查實踐及其歷史經驗等。

一、中共早期鄉村建設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背景與思想體系

基于對中國鄉村社會特殊性的認識與判斷,提出了開展鄉村建設的思想主張。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在中國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的鄉村經濟依然是中國經濟的根本。同時,外國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和中國封建殘余勢力的政治統治是導致鄉村經濟衰落農民破產的根本原因。因此,要解決中國所面臨的問題必須要從解決鄉村問題入手。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對中國鄉村的剝削和壓迫主要是依靠與農村中封建勢力的殘余和宗法社會式的政權相互勾結。據此,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以解決農民問題為核心、開展土地革命、建立農民政權等鄉村建設思想主張。

基于對中國鄉村社會特殊性的認識與判斷,明確了中共早期鄉村建設的基本性質和核心問題——農民問題。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仍然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農民為“主要的生產階級”,“農民問題乃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要解決中國的問題首先要解決中國農民的問題。帝國主義和封建殘余勢力的雙重壓迫、兵匪擾亂、天災流行致使農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尤其是廣大半自耕農、貧農和雇農日益成為封建地主、帝國主義與資本家剝削的主要對象,因此,這部分農民對革命的要求是最強烈,也是最革命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鄉村建設運動的社會基礎。中共早期鄉村建設運動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以徹底完成土地革命,以消滅一切封建的半封建的剝削,以摧毀鄉村中之封建基礎”的農民革命運動。

基于對中國鄉村社會特殊性的認識與判斷,提出了中共早期鄉村建設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土地革命。地主階級占有絕大部分土地的封建土地制度是導致農村經濟破產、農民生活日益貧窮的根本性原因,徹底地解決農村土地問題是中國革命的重要問題。為此,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鄉村建設運動中,應把“沒收大地主軍閥官僚廟宇的田地交給農民”,通過土地革命,沒收大地主及反革命派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推翻豪紳地主階級的鄉村政權,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封建的土地制度、宗法制度和社會組織構造,實現“耕者有其田”,建立農民政權。

基于對中國鄉村社會特殊性的認識與判斷,提出了中共早期鄉村建設的主要內容和途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鄉村建設運動的主要內容就是要組織和領導廣大農民群眾,開展反對封建的軍閥、地主豪紳的斗爭;就是要推翻封建軍閥、地主階級對于中國鄉村的統治和剝削,消除導致中國鄉村經濟衰落和農民破產的封建的專制政治的基礎和宗法的思想和制度。要通過革命的手段,“肅清土地關系里的封建余毒,完全消滅一切壓迫束縛的方法,完全消除地主階級的剝削制度”,“徹底變革中國的土地制度,必須肅清一切崩潰混亂的舊社會關系……一切沒收的土地之實際使用權歸之于農民”,并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農業,改善農民的生活。為實現這些目標,中國共產黨必須充分動員和領導廣大農民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封建地主階級在鄉村中的統治,最終通過建立農民自己的武裝和農民政權。

二、中共早期土地革命理論及其政策思想

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而土地問題則是農民問題的核心。中國共產黨創立、成長以及領導的國家革命和建設,都是從農民問題和土地問題的認識開始的。這集中體現在中國共產黨創始人、領導人的著述和中共中央文件及相關法律法規等歷史文獻中,尤以李大釗、毛澤東為代表。

李大釗是中共黨內最早注意農民問題重視農民運動的領導人。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李大釗選派黨員到農村發展黨的組織,組織農民協會,親自指導北京郊區廣大農民開展抗捐抗稅的斗爭。顯然,李大釗已經把農民問題看成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中國共產黨創立期間已經把解決農民問題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

毛澤東非常重視農民問題和土地革命的研究。毛澤東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1925.12)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1927.3)等早期著作中,蘊含著關于農民問題及其土地政策思想的深刻認識。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第一個時期,毛澤東通過深入研究中國農民問題和土地問題,指出土地問題是農民解放的核心問題,主張沒收一切土地歸之公有,再分配給農民耕種的土地政策思想。

土地革命總路線和基本任務。土地革命總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農村經濟社會問題和農村社會各階級狀況的深刻認識基礎上,在早期鄉村建設實踐中逐漸形成的。1928年7月,中共六大通過了《關于土地土地問題的決議案、《關于農民問題的局議案》和《政治決議案》,集中地論述和規定了關于土地革命路線、政策和策略。《政治決議案》指出:“中國革命現在的階段是資產階級性的民權革命。……地主階級的私有土地制度并沒有推翻,一切半封建余孽并沒有肅清。……革命當前的目標,是要解決這些問題,因此中國革命現時的骨干,他的基礎及中心任務是:……澈底的平民式的推翻地主階級私有土地的制度,實行土地革命,中國的農民(小私有者)要將土地制度之中的一切半封建束縛完全摧毀”。 《中共六屆二中全會土地問題報告記錄》(1929.6)進一步明確了土地革命的基本任務:“土地革命,即是要變更土地關系,將過去的土地關系推翻另建設新的關系。即是以前有土地的人不使用土地,無土地的人要使用土地,所以地主可以利用土地關系來剝削農民。土地革命即是要將土地所有關系與使用關系結合起來,要使用土地的人就有土地。”

三、中共早期農會運動與農民政權建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農民問題是革命的中心問題。中國共產黨在組織醞釀及成立初期,已經認識到農民問題的重要性,從一大、二大到三大,中國共產黨逐漸把宣傳、發動和組織農會,開展農民運動,提高到重要位置。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農會組織以解決絕大多數農民的利益為宗旨。這些新型農會組織的涌現開創了農民運動和農民政權建設的新階段和新局面。“農民武裝建設”作為中共早期鄉村建設思想的重要內容,不僅確立了在土地革命斗爭中武裝反抗封建地主階級的壓迫與剝削的總方針,而且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基于對鄉村政權狀況和農村階級對立與分化等方面的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在早期的鄉村建設中提出要加強農民武裝建設和農民協會建設,其最終目標是要通過發動武裝革命推翻地主豪紳的鄉村政權建立農民自己的政權。農民政權建設思想是中共早期鄉村建設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確地提出中共早期鄉村建設的政治綱領、農民政權的組織形式、社會基礎以及建設途徑等。

四、中共早期農民合作與鄉村經濟建設

加強農村經濟建設是中共早期鄉村建設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早期鄉村建設運動中,一方面通過動員和領導廣大農民參加土地革命,建立農民武裝和農民協會,推翻地主階級政權建立農民政權;另一方面積極組織農民互助合作,開展生產自救,加強農業生產和鄉村經濟建設,改善農民生活,同時也為革命運動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提供必要的經濟支持。尤其是以中國共產黨在蘇區推行的農民合作運動和在解放區開展的合作社建設,既是對中國傳統社會廣泛存在的民間互助合作行為的繼承、改造和利用,又是對西方現代合作社理念的汲取,更是對馬列主義合作理論的創新和發展。農業互助合作運動是作為中國共產黨革命動員和經濟動員策略而在蘇區和根據地發展起來的,轟轟烈烈的合作社建設不僅有效地動員群眾投身農業生產和商品流通,充分調動了民眾參與革命、支持革命的積極性,而且保障了當時蘇區和根據地鄉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初步推動了鄉村現代化,為后來我國鄉村經濟建設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中共早期鄉村文化教育與鄉村社會建設

在中共早期的鄉村建設實踐中,圍繞鄉村建設的目標,除了進行各項必要和可能的經濟建設,還開展了一系列鄉村文化教育活動,其中尤以中央蘇區的鄉村文化教育和抗日根據地的鄉村文化教育最具代表性,并積累了豐富和寶貴的鄉村文化教育經驗。

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在農村,服務的對象是農民,因此,根據地的一切活動和建設都是適應農村的環境,從農民的需要出發。廣大貧苦農民是中國革命最可靠的同盟者和主力軍,而宣傳和組織群眾,提高群眾的文化素質和階級覺悟,使他們成為革命的巨大力量和堅強后盾,是根據地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因此,蘇區和根據地的一切社會建設都面向農村、服務農民,以農民為本是鄉村社會建設的靈魂和核心。

蘇區和根據地的社會建設,始終把有助于解決革命中的實際問題放在首要位置,體現了鄉村文化教育、鄉村社會建設與革命實際和農業生產勞動實際的有機結合。如鄉村戲劇創作和演出劇目的內容,都緊密結合革命實際,密切配合農村中心工作,演出內容多是對敵斗爭、減租減息、救災生產等。社會教育的內容,首先是進行民族意識和政治常識教育,其次是文化識字教育,目的是培養兒童的民族意識、革命精神和抗戰建國所必需的知識技能。

六、中共早期鄉村建設實踐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早期鄉村建設運動中,十分重視開展鄉村建設實踐,并在實踐中將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與中國社會實際有機結合,探索鄉村建設的基本路徑和革命道路。中共早期鄉村建設實踐經歷了從初步探索、興起到不斷深入直至全面開展三個階段,并在不同時期涌現出一批具有重要示范價值的典型實踐,集中體現了中共早期鄉村建設思想。

中國共產黨自建黨初期就開始注重發動和組織貧苦農民參與到鄉村建設實踐中,其中,尤以早期共產黨人沈定一、彭湃等人發動的以建立農會組織開展抗租減租為主要內容的農民運動產生了較為重要的影響。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鄉村建設運動也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即:以消滅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制度,解決農民土地問題;以推翻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建立農民政權;以消滅封建地主階級的武裝,建立農民武裝;以突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發展根據地經濟為主要內容。其中,尤以中央蘇區開展的鄉村建設實踐較為突出地體現了土地革命時期的中共鄉村建設思想與實踐。

七、鄉村社會調查實踐及其歷史經驗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農村經濟日益凋敝、衰落,社會問題日趨嚴重。沒有深入系統的鄉村社會調查,就不可能真正全面地了解中國農村、農民問題,也不可能形成正確的鄉村建設路線、方針、政策,也很難保證鄉村建設實踐的順利開展。從中國農村實際情況出發,深入開展鄉村社會調查、深刻了解和研究農村問題,是中國共產黨鄉村建設的思想源泉和實踐路徑。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就比較注重鄉村社會調查研究,而且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鄉村建設運動的不斷深入,開展鄉村社會調查也越來越被中共早期領導人所重視,并成為早期鄉村建設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尤以毛澤東關于鄉村社會調查實踐及其思想方法為以后中國共產黨開展更加廣泛的、深入的鄉村社會調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基礎。

圍繞中國鄉村社會現狀以及中國革命的目標和任務等方面,中共早期開展了一系列深入系統的鄉村社會調查,從而為中共早期鄉村建設運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源泉,為科學合理地制定革命路線、方針和政策提供了客觀準確的現實依據和實施路徑。中共早期鄉村社會調查實踐及思想的歷史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實事求是、腳踏實地是開展鄉村社會調查的基本原則;深入群眾、拜農民為師是確保鄉村社會調查結果真實可信的有效方式;堅持科學的調查方法和分析方法是確保鄉村社會調查成功的有效途徑。

責任編輯:王秀欽
相關新聞
更多>>視頻現場
更多>>囧視頻
相關評論>> 
玖玖资源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久拍国产在线观看,美利坚合众国久久一区,免费中文字幕午夜福利片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 亚洲日韩日本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 一级中文在线播放 | 日本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 尤物萝控精品福利视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