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對新中國建立與發展的歷史貢獻
改革開放30年:歷史貢獻與未來使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貢獻
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來,領導中國人民走過了波瀾壯闊而又艱難曲折的奮斗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業績,使中國發生了滄桑巨變,對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全面認識黨的歷史貢獻及其重要意義,有助于科學總結歷史經驗、揭示歷史發展規律,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領導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
1840年的鴉片戰爭拉開了中國近代歷史的大幕,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中國從此一步步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苦難深淵。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成為中華民族面對的兩大歷史任務。
歷史是人民的事業。從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到辛亥革命,不屈不撓的中國人民奮起抗爭,苦苦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但一次次都失敗了。嚴酷的現實表明,需要新的社會力量來尋找先進理論、開辟前進道路。1921年,代表中國社會發展正確方向、代表無產階級和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90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領導中國人民不懈奮斗,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承擔起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使命。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開辟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嶄新時代;結束了舊中國四分五裂的局面,實現了全國范圍(除臺灣等島嶼以外)的國家統一和各民族團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掃清了障礙、創造了根本前提,開啟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新紀元。
在全國執政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在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基礎上成功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創造性地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歷史性轉變,全面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的正確選擇,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和寶貴經驗。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并從中國實際出發,逐步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30多年來,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把中華民族復興偉業大大向前推進。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曾經遠遠落后于世界的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中華民族迎來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中國的發展和進步是全方位的,其中具有決定性、根本性意義的,主要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4個方面。
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不斷鞏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展現出旺盛生命力。政權問題是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也是民族復興的根本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黨領導人民在不斷鞏固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的基礎上,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同時,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擴大人民民主,發展壯大愛國統一戰線;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建立強大的現代化的人民軍隊和鞏固的國防,維護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核心利益;成功實施“一國兩制”基本方針,香港、澳門順利回歸,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的鞏固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與完善,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斷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夯實了政治和法制根基。
社會生產力極大解放和發展,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快速上升、極大增強。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與人民的愿望和期待根本背離。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大力加強經濟建設,使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快速上升、極大增強。新中國成立時滿目瘡痍、一窮二白的狀況徹底改變。到201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突破39萬億元,躍居世界第二位。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增強,為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斷增強。民族復興必然包括民族文化的復興。新中國成立后,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積極吸收人類文明先進成果,堅持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團結人民、凝聚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人民群眾精神世界日益豐富,國家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中華文化“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尤其是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實現了中國人民的百年夢想,展現了走向復興的東方大國的嶄新精神風貌。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社會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民族復興的根本目的是在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同時,實現人民共同富裕。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積極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經過多年建設和發展,人民收入大幅增長,健康水平和文明素質明顯提高,生活顯著改善,“吃穿住行用”水平不斷提升,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實現了由解決溫飽到總體上達到小康的巨大變化。
9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行的不懈奮斗、取得的輝煌成就和作出的歷史性貢獻,其重要意義在于:徹底改變了中國社會的面貌,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性跨越,從兩千多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歷史性跨越,從國家被侵略、民族被壓迫到自立自強于世界民族之林、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強大動力的歷史性跨越,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中國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永遠告別了饑寒交迫的悲慘生活,穩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100多年來對于民族復興、國家現代化、生活富裕和社會和諧的夢想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開辟世界社會主義事業新境界
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的勃興、曲折和發展,是20世紀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事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把世界社會主義事業推向一個新境界。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中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贏得了人民的支持和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又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使占世界人口1/4的東方大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這是中國社會變革和歷史進步的飛躍,同時也極大地支持和推進了世界社會主義事業。
20世紀中期,世界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各社會主義國家都取得了重大成就,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隨著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發展,改革成為繼續發展社會主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要求。但是,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否則就會帶來災難性后果。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東歐原社會主義國家在改革中拋棄科學社會主義原則,否定、取消黨的領導,背離社會主義方向,相繼走上改旗易幟的不歸之路,使世界社會主義事業遭到重大挫折。
與其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創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成功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在世界社會主義事業陷入低潮、國內外風云急劇變幻的復雜局勢中,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頂住壓力,砥柱中流、巋然不動,把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上一個又一個新臺階,穩住了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的陣腳,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蓬勃生機和強大活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是中國共產黨對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性貢獻,其重要意義在于:進一步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并沒有過時,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鼓舞和堅定了人們的信心信念;進一步揭示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本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努力探索符合客觀規律和各自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是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基本規律;進一步賦予世界社會主義事業以新內涵,深刻改變了傳統社會主義模式,促進了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的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