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緊迫任務
近年來,我國已把農民養老問題納入社會事業范疇,改善了農村老年人的生活,支持了農業發展。但現有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我國財政支出中社會保障的支出比重遠低于人均GDP水平相近的其他國家,而社會保障支出中的絕大部分又用于城鎮居民,這使得城鄉居民實際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抑制了國內市場尤其是農村市場需求,而且也沒能發揮出應有的調節收入差距的功能。因此,需要對社會保障體系加強整合、予以完善,加快實現社會保障的公平、普惠。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以全社會福利最大化為目標,是共享式發展的基礎。完善包括老齡化政策在內的各項社會政策,科學構建符合國情、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社會環境并促進消費需求擴大。這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
構建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有效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切入點。人口老齡化的程度取決于人均預期壽命、人口出生率和社會人口流動。我國農村相對落后的生產方式和農業相對較低的比較收益使得農業勞動者經濟收入不高,加之城鎮和農村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以及社會福利等方面差別較大,導致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留守老年人口增多,進一步加劇了農村人口老齡化趨勢。我國已進入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如果不能及時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并鼓勵和穩定新生代農民在鄉創業,老幼留守、土地撂荒、村莊凋敝等問題就有可能發生并危及農業生產和農村穩定,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經濟基礎穩固、社會和諧與可持續發展。構建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僅是保障和改善老年農民生活的需要,也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需要,已經成為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的關鍵。
構建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為提升人民群眾福利水平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2010年,我國人均GDP已超過4000美元,但城鄉居民收入比從1986年的1.86擴大到2010年的3.23。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終要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在不充分競爭的市場經濟存在明顯外部性和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市場不會自動糾正偏差,必須通過政府這只有形之手彌合差距、實現公正。正視農村老年人的民生問題和城鄉收入差距拉大的現實,構建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和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