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購房,風險有多大
不夠理性的住房消費觀,給市場和個人都帶來了一定風險。
超前、恐慌的購房觀念和行為,使大量購房需求提前釋放,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樓市供求矛盾,加劇了近年來房價上漲的壓力。我國每年城鎮住房竣工量達8億平方米左右,但這些超前性、恐慌性需求的增加,對市場供給產生了很大的壓力,也使正常的住房需求空間受到擠壓。各種需求的集中釋放,導致供求關系長期處于不平衡之中,房價上漲就不可避免。
超前買房,也給個人財務狀況造成一定的風險。
超前買房導致許多年輕人過早成為“房奴”。一般來說,每個月房貸支出占家庭月收入總額30%以下是比較安全的,超過50%,家庭財務狀況就存在較大風險。但當前不少年輕的購房者,月供都占月收入的一半以上甚至更多,除去其他生活開銷所剩無幾。不僅增加了工作壓力、影響了生活質量,而且自己進一步深造、再發展也受到了限制。
“很多人認為買房是為了自住,就不必擔心投資風險。但在商品房市場上,買房本身必然是一種投資行為。”秦虹認為,只要是買房投資,就存在一定風險。首先是每月還房貸的壓力,對購房者收入的積累和工作的穩定要求較高。而剛畢業參加工作的年輕人,往往是積累少、工作不穩定、收入變動大的群體,一旦失業,還款壓力陡增。
同時,買房“只賺不賠”也只是個神話。受宏觀經濟形勢和利率的影響,房價下跌的風險始終是存在的。如美國次貸危機出現,利率大幅快速上升,房價出現大跌,許多家庭出現了負資產,斷供失房現象就大量出現。“過早購房,其抗拒風險的能力十分脆弱,處理不當,將會給家庭帶來無窮的煩惱。”秦虹說。
中國房地產研究會會長劉志峰認為,年輕人剛踏上社會,不應該過早地把自己“拴在”房子上。應該把有限的積蓄,用在提高家庭生活水平,積極的投資理財,以及對自己繼續深造提高的投入上。對于住房,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樹立先租房后買房,先買小房子過渡,有了條件再換大房子改善的理性消費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