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五”規劃中,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聯度和影響力,以及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備受關注。當今社會應該對老年人過去的價值不但有充分的認同,還應當有“補償”的觀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本質就是如何在老年群體和其他年齡群體之間公平合理地分配資源,以維護各個年齡群體的利益。
當前,在我省的經濟社會發展中,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一個重要課題。在“十二五”規劃中,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聯度和影響力,以及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備受關注。
人口老齡化的客觀規律性
人口老齡化是個漸進的、有規律發展的過程。當一個地區老年人占總人口數達到或超過一定比例時,這個地區就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按照國際通行標準,當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大于7%時,這個地區就進入老齡化社會。當60歲以上人口達到30%以上則進入了重度老齡化社會。2009年,我省60歲以上人口已占總人口的17.2%,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1.8%。據測算,“十二五”末,老齡化比例將達到19%以上,到2025年,老齡化比例達25%以上;到2035年,老齡化比例達33%,這時江蘇省將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
一個地區的老齡化程度,是由這個地區的人口年齡結構決定的。從理論上講,在一定時間內,如果這個地區的總人口不變,但老年人口增多,這個地區的老齡化程度就加大;反之,如果總人口增加,老年人口不變,人口老齡化程度就減小。如果一個地區的老年人越來越多,只要總人口相應增加,也不一定導致人口老齡化。同樣,即使老年人口穩定不變,其他年齡段人口相應減小,也會導致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同樣會形成人口老齡化。人口老齡化程度是由人口年齡結構決定的規律,致使社會的老齡化不反映一個地區總人口規模的大小和老年人口規模多少。對人口眾多的地區來講,往往會掩蓋老齡化社會中因總人口多和老年人口多而帶來的一系列特有的矛盾和挑戰。
在人口年齡結構中,一個地區人們的生育意愿和預期壽命是兩個重要的決定性因素。人們的生育意愿決定一個地區總人口的增減;預期壽命決定老年人的數量。遵循社會可持續、協調發展的規律,用放任人們生育意愿的辦法來降低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這樣勢必會造成人口與資源及環境發展的不協調。特別是人口眾多地區,當人口的規模和增長速度超過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等所能承受的能力,一定會出現失衡狀態,必將會阻礙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會造成社會混亂。關于老年人的認定的標準問題,這是由社會、文化和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綜合考慮而提出來的,有其深刻的社會和人的生理機能的內涵。目前國際通行的標準,當一個人達到和超過60歲,即屬于老年人。現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保障程度不斷提高,老年人壽命在延長,而且高齡老人明顯增多。醫學理論告訴我們,老年人壽命延長,不等于健康預期延長;老年人健康預期延長,也不等于勞動年齡的延長。因此,用改變老年人標準來降低人口老齡化的程度,既不科學,也不現實。
- 2010-10-13年輕人結婚隨禮不堪重負打白條 婚宴用上點鈔機
- 2010-10-13黃曉炎主持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
- 2010-10-11溫家寶結束歐亞四國訪問啟程回國
- 2010-10-11李克強強調:扎實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
- 2010-10-11關于中美合作所的一個歷史誤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