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改革開放面臨的國情、世情雖然發生了巨大變化,但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于”標準并沒有過時,它仍是我們判斷改革開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成敗的標準,應繼續堅持。不過,要結合當前的實際來理解和掌握。
■鄧小平提出 “三個有利于”標準,其意義是深遠的
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針對黨內和國內不少人在改革開放問題上邁不開步子,不敢闖,以及理論界“姓資姓社”的爭論,明確指出:“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就是著名的“三個有利于”標準,從此它成為我們衡量改革開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當然也是衡量改革開放得失成敗的標準。 “三個有利于”標準有著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其意義是深遠的。
“三個有利于”標準之一,是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這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生產力是任何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生產力標準。社會主義社會也應當是這樣。“三個有利于”標準首先強調發展社會生產力,體現了這個精神。改革開放,就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當然要把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作為第一條判斷標準。
“三個有利于”標準之二,是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為了民富國強。國強與民富,二者是密切聯系的。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如何增強國家的物質基礎,對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對于維護和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都十分必要和重要。
“三個有利于”標準之三,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正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全社會成員過上好的生活,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這就是今天所說的“以人為本”。
總之,“三個有利于”標準是一個有機整體,既堅持了實踐標準,又發展了生產力標準,是對當代中國改革開放事業進行深入考察和思考后得出的科學結論。發展生產力這一條是基礎,但不能偏離另兩條談發展生產力,尤其不能偏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談發展力。這一條是決定事物性質的基本因素。
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于”標準,廓清了“姓資姓社”的迷霧,有力地擊破了“左”的思想禁錮,大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三個有利于”是一個科學的判斷標準,其價值長期有效
改革開放發展到今天已經30多年了,我國改革開放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呈現出某些新的特點,但從總體上說,今天的改革開放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繼續,推進改革開放,仍要以“三個有利于”作為判斷標準。
“三個有利于”是戰略性的判斷標準,雖然不能變,但其具體內容要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有所前進,有所側重。比如,發展生產力方面,上世紀80年代起,人們重視GDP,這對推進改革開放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后來,有些地方出現了“唯GDP”現象,就要加以糾正。現在,強調發展“低碳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行經濟結構調整。這些是對發展生產力具體要求的變化和發展,而問題還在“三個有利于”標準的范疇之內。又如,現在強調環保,發展“綠色經濟”,強調生態保護問題,這既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要求,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強調解決民生問題,也是屬于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問題。這些都沒有超越“三個有利于”標準的范疇。
“三個有利于”是改革開放的判斷標準,實際上也是改革開放的檢驗標準。我們以“三個有利于”標準有力地清除了“左”的影響,排除了干擾;我們也應當以“三個有利于”標準來全面地檢驗總結我們的改革開放,審視我們改革開放的方向、重點、舉措等,做必要的調整和校正。
- 2010-07-05王夫之是如何闡發孟子民本思想的
- 2010-07-05薄一波談“領導親自動手寫報告”
- 2010-07-05發達國家調節收入差距的主要招數
- 2010-07-05“居住證制度”改革:預期與局限
- 2010-07-05祝寶良:低通脹局面仍將持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