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聯合國確定了以“改良四方土壤,造福天下眾生”為主題的宣傳口號,旨在詮釋荒漠化與民生福祉的關系,鼓勵人們積極投身荒漠化防治工作,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維系和拓展人類生存空間。作為受荒漠化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通過工程治理等措施,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在全面建設生態文明的新形勢下,大力推進防沙治沙工作,努力建設祖國北方綠色生態屏障,對于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造福沙區廣大百姓、推動實現科學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土地沙化是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
土地荒漠化被喻為“地球癌癥”。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積近3600萬平方公里。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積仍呈擴展態勢。土地荒漠化引發了沙區群眾流離失所、人們生活日益貧困、經濟社會發展嚴重滯后等一系列問題,已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嚴峻挑戰。
我國荒漠化面積達到26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5%,涉及西北大部、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的18個省區市,有4億人口常年受到風沙危害。今年3月19日和4月24日,我國北方又發生了兩次特大沙塵暴,影響范圍甚廣,經濟損失慘重,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事實表明,荒漠化不但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還嚴重制約著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小康的進程。加強荒漠化防治是當前我國重要而緊迫的一項戰略任務。
我國防沙治沙成績斐然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工作,相繼實施了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還草等一大批重點治理工程,頒布實施了防沙治沙法,出臺了關于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實施了防沙治沙目標責任考核辦法,組建了防沙治沙科研梯隊,形成了宏觀監測、敏感地區監測和定位監測三位一體的監測體系。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年均治理沙化土地100多萬公頃,重點治理區生態狀況明顯改善,風沙危害逐步減輕。
一是沙區生態狀況明顯改善。總體上看,我國沙塵天氣呈逐漸遞減趨勢,危害強度逐步下降。如陜西省榆林市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轉變,年均揚沙天氣由66天減少至24天。
二是沙區產業發展明顯加快,防沙治沙綜合效益逐步顯現。各地堅持治沙與治窮相結合,充分利用沙區資源,積極培育和發展特色產業。沙區產業的快速發展,增加了農牧民收入,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并逆向拉動了防沙治沙步伐。荒漠化防治不僅完成了艱巨的防沙治沙任務,還通過種植防護林積累了大量木材,并改善了農業生產環境,增加了糧食產量。
三是國際履約水平明顯提高。我國充分利用荒漠化防治國際公約平臺,積極宣傳我國荒漠化防治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采取的對策措施和取得的明顯成效,與國際組織和世界各國廣泛開展合作與交流,增進了友誼和互信,擴大了影響。聯合國第十七屆可持續發展大會指出:“中國防治荒漠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 2010-06-13武平縣人大調研訴訟調解工作
- 2010-06-13汝窯遺址引出的三大懸疑辨
- 2010-06-13《2010年全球監測報告》發布:未來向何處去
- 2010-06-13劉霞:加快推進事業單位人員編制管理改革
- 2010-06-13提高制度執行力之對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