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人們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看成是一對矛盾體,認為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在實踐中沿襲了“先污染后治理、治理趕不上污染”的傳統模式。新形勢下,如何走出一條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新道路,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在廣東調研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佛山市南海區的積極實踐。
一、基本做法
在改革開放中,南海創造了敢為人先的“南海經濟模式”,取得了十分驕人的經濟成績。但是,粗放式增長也讓南海付出了沉重的資源和環境代價。南海經濟增長所依仗的陶瓷、印染、有色、玻璃等傳統產業,規模小、工藝落后、污染嚴重且能耗較高。2005年南海萬元GDP能耗比全省高出40%,環境問題成了制約南海發展的瓶頸。區委、區政府認識到粗放式發展難以為繼,他們積極探索科學發展的新道路,在實施結構減排、優化產業結構、改善環境質量方面,走出了一條以節能減排為抓手、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治污減排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的新路子。
一是各級領導高度重視,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南海提出了“環境就是財富,環保就是民生”的發展戰略,把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作為中心任務。在組織機構上,成立了由區長任組長的節能減排治污工作領導小組,機構設置延伸至鎮(街)和村(組),明確責任人,落實責任制,形成“區鎮(村)聯動、屬地負責、部門參與、強勢推進”的工作格局。在干部管理和考評機制上,村、鎮領導干部選拔任用直接與節能減排、環境整治成效掛鉤。一方面對環保工作定期評估,及時發出預警;另一方面大幅提高環保指標分值,實行“一票否決”制。在落后產能退出機制上,按照環保標準和指標要求,既通過行政手段限期關停,又通過物質獎勵、政策引導等經濟手段,鼓勵企業主動關停,形成了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激勵與約束并重、引導和推動同步的良好局面。
二是強力推進鐵腕治污,多舉并行。南海強勢推進以企業治污為突破口、行業整治為重點的鐵腕治污,以區域環境再造為根本、“綠色美麗家園”建設為目標,點線面結合、治調轉并舉。2007年以來,共關閉企業484家,整治提升企業60家,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分別削減了29844噸、5524噸。在充分運用治污減排倒逼機制的同時,對按要求關停、提前關停的企業予以獎勵,提高污染企業退出的主動性,化解企業退出過程中的矛盾和不穩定因素。僅2008年,區鎮兩級用于節能減排治污的專項獎勵資金就達1.6億元。同時,對于轉型轉產企業,還在土地使用權確權、項目引進、轉型轉產投資等方面給予優惠,形成了許多重污染企業從“要我退”到“我要退”的良好局面。
三是綜合各種措施,切實增強企業活力。南海按照騰籠換鳥、擴籠壯鳥的思路,在加快淘汰落后產能與重污染企業的同時,通過實施扶持300家優秀企業發展的“雄鷹計劃”,加快了一批傳統產業的提升改造,大幅度提高了產業的集中度和科技水平;通過加強統一供水、統一供汽、統一污水處理的“三統一”產業園區建設,使30多家印染企業互為關聯,形成年產100多億元的產業規模,提高了產業集約發展能力和污染綜合防治的水平;通過推進以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為重點的“技改創新”工程,促進了一批產品的升級換代,實現了增產不增污,降低了能耗水平,提高了市場競爭力;通過開展舊城鎮、舊廠房、舊村居的“三舊”改造,使原有作坊式企業和低端產業不得不退出市場,促進了城市布局優化和發展轉型。
四是提高環境監管水平,暢通公眾參與渠道。在企業關停和環境綜合整治過程中,20多個職能部門聯動,綜合運用多種行政手段制約重污染企業排污。通過預警落實責任和加大考核環保指標比重,不斷健全環保約束機制。對各鎮(街)環保工作狀態實行綠色、紅色、黑色三級預警,每季度評估一次。環境監管體系延伸到鎮、村,各鎮(街)均組建了環保辦、環境監測分站和環境監察中隊。環保宣傳力度不斷加大,深入鎮(街)、村(組)開展節能減排論壇、環保與健康講座500多場次,提升了村民環保和健康意識。公布全國第一個環保投訴手機號碼,實行環保投訴獎勵,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環保工作。
- 2010-05-06關于2010年度福建省研究中心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
- 2010-05-05法制化,社會發展必然要求
- 2010-05-05深刻認識當代中國工人階級的地位和使命
- 2010-05-05胡錦濤給農大師生回信引起強烈反響
- 2010-05-05文化系統體制改革時間表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