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三條產業帶、三大優勢產業”發展設施農業。沿海藍色產業帶加快發展工廠化養殖、大水體循環養殖、網箱養魚等設施漁業,整治和規范近海水產養殖,合理規劃近海養殖區的養殖品種、密度和規模,建立無公害、標準化的養殖示范區。閩東南高優產業帶加快發展設施園藝業,發展福廈泉中心城市郊區和農區大基地的綠色安全蔬菜設施生產基地;發展花卉、茶葉等優勢生產區域設施栽培技術,大力推廣設施作物可持續發展的栽培技術,生產綠色健康食品。閩西北綠色產業帶加快發展設施畜牧業,加強閩江、九龍江上游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和規模養殖小區建設,提升畜牧業集約化生產水平,減少畜牧業的污染。
培育優勢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要圍繞“提升產品增殖率、擴大市場占有率和增強品牌影響力”的目標導向,發揮區域優勢,突出地方特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核心龍頭企業。積極支持專業農戶、合作組織、物流企業與核心龍頭企業建立分工協作關系,形成以品牌大企業為龍頭、中小企業配套協作的產業聯盟。
建設“多層次、差異化”的創意休閑農業。發揮我省“少地多山”、自然景觀優美、文化遺產豐富等良好條件,以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作為兩大驅動“引擎”,構建與城市文化旅游互補的創意休閑農業。以九個設區市為中心,發展以科技、品牌、特色為特征的都市型創意農業;以天然景觀為依托發展鄉村觀光型休閑農業,開發建設自然修養村、民俗農莊等綜合性農園觀光區;以區域優勢農產品為基礎發展鄉村體驗型休閑農業,沿海加快發展休閑漁業經濟,開發漁村風情、特色飲食、漁業文化等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山區圍繞特色農產品,實現農業產業、農業文化與田園觀光的相互融合,發揮農業特有的游樂、教育、經濟、環保以及醫療功能。
二是突破產業鏈薄弱環節,完善精致農業產業體系。
以優質品種培育推廣為重點,從源頭上打造精致農業。要加強閩臺良種引進繁育中心建設,引進、推廣、示范臺灣“五新”技術。加大良種研發、培育、推廣的財政補貼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良種技術。健全完善縣鎮村三級農作物品種示范推廣體系,使優秀品種通過推廣普及實現規模化生產。加強對專業農民的培訓和輔導,造就一大批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 2010-03-22勞動爭議處理機制存在四大問題
- 2010-03-22女性高昂就業成本該誰承擔
- 2010-03-22站穩制高點 加快產業化
- 2010-03-22尊嚴的高度,尊嚴的寬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