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
30多年來的中國社會學在研究風格上具有實證研究的特點。中國社會學恢復發展的30多年,恰好是中國改革開放大踏步前進的30多年。體制變遷所引發的眾多社會問題,急需社會科學研究者給予關注并提出解決辦法。因此,30多年來,中國社會學學者在深入研究社會學理論的同時,也參與了眾多社會問題的研究與社會政策的制定。這方面的研究數量巨大、種類繁多、成果豐富。
小城鎮問題研究。該研究認為,小城鎮是中國實現城市化的主要措施和形式。中國人口眾多,完全靠大城市吸納人口以實現城市化難度太大,而小城鎮可以作為中國城市化中的人口“蓄水池”、“節流閘”,可以防止農村人口過度涌入大城市。小城鎮的發展還可以將現代城市文明向農村擴散,使農村生活逐步現代化。小城鎮也是城鄉之間、工農之間商品交換的重要場所,對商品生產和流通起著引導、促進和疏通作用。小城鎮研究對于中國政府的城鎮化決策發揮了重要作用。
社會指標研究。作為社會測量、社會預測的手段,社會指標及社會指標體系的主要功能在于反映社會現象、監測社會過程,預測和計劃社會發展,衡量、比較或評價社會狀況。中國對社會指標的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完成了一系列基礎性、開創性的研究。這些研究在總結國外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對社會指標的定義、特點、類型進行了分析,探討了社會指標及其體系的設計方案以及數據的獲得途徑,并對中國社會指標體系的建立作出了基本設想。近年來,一批研究人員在綜合社會指標體系、專門性指標體系、社會形勢預測和社會預警指標體系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應用性研究,其成果已被相關決策部門和管理部門采納。
貧富差距研究。貧富差距是一種客觀事實,它對社會穩定會產生不利影響。社會學學者的研究表明,貧富差距問題在不同的分析維度上,可以轉換為地區差距問題或者貧困問題。這些問題已成為研究者乃至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改革開放以來,在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之后,人們在更高層次上提出了解決貧困問題的要求。研究者不僅需要關注中國西部集中連片的農村貧困地區,還必須應對城市失業人口的貧困問題、城市流動人口的貧困問題以及貧民窟等一系列問題的挑戰。
單位制與國企改革研究。中國社會學學者較早提出了以國有企業為代表的組織體系是一種特殊的單位制。因此,中國國企改革的最大難題,就在于如何改造傳統的單位制。在這方面,中國社會學學者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從宏觀方面的企業與政府關系、企業與社區關系、企業與市場關系,到微觀方面的企業內部人際關系、企業員工的歸屬感、職工素質對生產效率的影響等,社會學學者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很多政策建議。
流動人口研究。中國社會學研究的流動人口問題主要針對農村人口從農村到城市、從內地至沿海地區的流動。中國農村存在大量富余勞動力,這部分人口的流動和就業狀況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工業化、城鎮化以及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出現規模宏大的“民工潮”。社會學學者發現,農民工的外出或遷移是具有明確動因和目標的。這些“非單位人”在城市中的勞動和居住,不僅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自身在生活質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從相對封閉的社會向開放的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中,“民工潮”沖擊的是城鄉間的“壁壘”,探索的是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產業轉移的一條可能之路。
家庭、婚姻、婦女問題研究。家庭、婚姻及婦女問題是中國社會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領域,該領域的研究近年來取得了豐碩成果。上世紀80年代的研究重點多集中在離婚、婚外戀、獨身、老年婚姻等問題上,90年代和新世紀以來研究范圍逐步擴展到婚姻與性、家庭暴力、家庭文化和家庭史等方面。社會學學者還對婦女地位的歷史與現狀、婦女人口素質、社會結構變遷與婦女職業發展、女性價值的自我認同等問題進行了考察。
- 2010-02-25習近平會見韓國三星電子集團代表團
- 2010-02-25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在京舉行
- 2010-02-25周恩來是怎樣進行執政考試的呢?
- 2010-02-25增強軍隊思想政治建設的科學性
- 2010-02-25污染源普查呼喚發展方式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