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改善民生,農民又得哪些實惠?
水電路氣房、文化教育科技社保,是關系農村民生的大事,也是農村發展的薄弱環節。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在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的推動下,9億農民的生活持續改善。唐仁健認為,農村公共事業不斷加強,是黨的十六大以來統籌城鄉發展最突出的體現和最大的亮點。
2009年,即使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農村民生建設也未放慢步伐;2010年,改善農村民生成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內容。今年的一號文件在農村民生領域再次“亮點”頻現。
就業是民生之本。穩定就業與農民增收密切相關。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促進農民就業創業仍需努力。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挖掘農業內部就業潛力,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政策措施,健全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要讓農民工就業有崗位,生活有保障。
保障是民生之安。今年的一號文件傳遞明確信號。2010年農村社會保障水平還將穩步提高:新農合保障水平、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水平均會提高,新農保試點將穩步推進,農村低保將實現應保盡保,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網正越編越密。
安居是民生之愿。農村危房改造試點正在提速,全國已有超過90%的試點工程順利開工。一號文件提出,今年將加快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和國有林區(場)、墾區棚戶區改造,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建材下鄉,鼓勵農民依法依規建設自用住房。與此同時,為了適應農村用電需求快速增長的趨勢,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也將抓緊實施,農網供電的可靠性和供電能力將進一步加強。
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家電下鄉”、“汽車下鄉”,有效啟動農村市場,讓農民得到實惠。一號文件明確,今年家電產品最高限價將大幅度提高,各省份可以在補貼范圍內根據本地實際增選一個品種,國有農林場(區)職工也將享受補貼政策。選擇范圍擴大了,受益人群也增加了。
新的民生政策強力出臺,已有的政策也將延續使命。鞏固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繼續推進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進程,堅持農村開發式扶貧方針,確保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城鄉改革聯動,政策又有哪些突破?
推進城鎮化發展的制度創新,是今年一號文件的一大亮點。
陳錫文說,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城鎮化是滯后的,在認識上也有偏差。一些地方搞的是土地的城鎮化和城市的美化,與農村人口的城鎮化關系并不緊密。資源要素從農村大量流失了,可是農村人口并沒有同步轉化為城鎮人口。目前農民工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主體,但他們依然很難融入城市生活。
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穩步推進城鎮化方面有新突破,提出了新要求,今年一號文件進一步明確:加快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小城鎮特別是縣城和中心鎮落戶條件的政策,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并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這意味著農民工在“農轉非”和就業、社保、子女就學等方面將更快實現他們的愿望。
一號文件還提到,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將有穩定職業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農民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這意味著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將成為農民工的安家之所,他們將逐步告別常年住在簡易工棚里的生活。
“新生代農民工”的提法首次在中央文件中出現。“80后”、“90后”農民工將得到更多的政策關注。完善加快小城鎮發展的財稅、投融資配套政策,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計劃要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制約城鎮化發展的資源要素瓶頸也有望逐漸破除,小城鎮對農村人口的吸納能力將逐步增強。
統籌城鄉發展,最終目的是要實現城鄉雙贏。但在城鄉發展長期失衡,“三農”仍是“短板”的背景下,相當長的時間內應當讓農村“多贏”一些。
陳錫文說,即使城鎮人口比重達到70%,還有相當多的農民生活在農村。當前加快“三農”發展,必須在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通過深化改革,讓農村發展的活力進一步迸發。
針對目前村級公益事業建設資金來源不足的現
- 2007-10-26權威解讀十七大報告的十八個新亮點
- 2007-07-25權威解讀: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成立及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