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實踐是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是分屬于不同階級或階層的人們借助或運用國家權力來實現其特定利益的一種社會實踐。在社會政治生活中,人及其群體(集團、階層、階級、民族等)既作為主體,又作為客體而存在,以一定的物質手段和精神手段為中介相互作用,他們之間存在著統治、管理、競爭與合作等關系,即政治交往關系。不同階級或階層的人們基于不同的利益需要形成不同的政治目標,通過接近或運作國家權力,以期實現自身的各種利益。政治實踐中價值關系通過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體現出來。人們的利益需求是政治生活價值性的基本根據。政治實踐根源于人們的各種需要。社會政治實踐中的需要獲得了社會內容和特性,通常被稱為利益。政治主體的利益需要從本質上說是客觀的,是某個集團、某個階級和某個國家生存和發展的根本的、長遠的和必然的需要,其具體內容由當時社會的生產方式歷史地決定。因此,在政治實踐中,國家、民族和階級利益的特殊性決定了價值關系,尤其是政治價值關系的特殊性。
政治實踐的具體性和特殊性提醒我們必須警惕將政治實踐抽象化的傾向。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揭示了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進行思想統治,即建構意識形態的一個趨勢,就是占統治地位的將是越來越抽象的思想,即越來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資本主義社會真正實現了用抽象的普遍觀念作為思想統治形式。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就是“抽象性”。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被抽象化,商品的價值取代了使用價值成為生產的目的,人在這一經濟過程中被物化。物化的結果是資本的人格化和工人的非人格化,金錢成為萬能的神,人們只能對它頂禮膜拜。一句話,人的社會性存在被遮蔽了,資本對于勞動的奴役關系被顛倒了,人被抽象化了?!俺橄蟮膫€人”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自然基礎”?!俺橄蟮膫€人”和“普世價值”則是資產階級進行思想統治的徹底的形式。把個人權利抽象為“人權”,把政治實踐的復雜性和具體性抽象為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普遍性。隨之,資本主義的政治價值也被抽象為普世價值。在普世價值的指引下,“抽象個人”只能在“思辨的抽象”和“單純的直觀”這兩個極端徘徊,因而產生了感性和理性、現象和本質、個性和共性的斷裂。因此,普世價值只能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以抽象化的形式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