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根本要求是建立科學的理論、制度和方法
所謂黨的建設科學化,就是在探索和深化對黨的建設客觀規律認識的基礎上,符合和遵循黨的建設客觀規律,不斷推進黨的建設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形成黨的建設的的科學理論、科學制度和科學方法,使黨的建設符合客觀變化的實際的需要,不斷提高黨的建設的能力和水平,充分發揮全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增強全黨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
一是建立科學理論。馬克思列寧主義認為,理論就是人們從實踐中概括出來的關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知識的有系統的結論。也就是說,任何理論都具有實踐性、深刻性、系統性的基本特性。毛澤東在《實踐論》一文中還指出:“感覺只能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1](P286)這就進一步指出了,理論是建立在事物規律性認識的基礎之上的,它所解決的問題是帶有規律性的東西。黨的建設科學理論就是將黨的建設過程中帶有規律性的東西轉化為系統的知識,并以此來作為黨的建設必須遵循的行動指南。因此,黨的建設科學理論具有科學性、實踐性、深刻性、系統性的基本特征。就科學性而言,就是黨的建設理論必須反映客觀規律、體現科學精神;就實踐性而言,就是黨的建設理論必須建立在對實踐的真實把握和深入了解的基礎之上,并將業已提升總結出來的理論回歸到黨的建設的具體實踐之中以進一步接受實踐的檢驗;就深刻性而言,就是黨的建設理論反映的是黨的建設過程中的本質問題;就系統性而言,就是黨的建設理論內部各個要素之間是緊密聯系、有機統一的整體。比如,我們說,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理論,首先就是因為它具有理論的一般品格,同時又體現了科學精神。這種科學精神就是因為他們的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這兩塊理論基石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歷史和現實實踐的本來面目。同時,馬克思主義本身還是一套系統的、完整的思想體系,其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同樣,黨的建設科學理論也必須具有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和實踐精神。對于中國共產黨而言,黨的建設科學理論在理論來源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二是實踐中發展起來著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從我們黨的建黨和執政實踐來看,馬克思主義歷來是立黨興黨之本,為我們黨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提供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正確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因此,堅持馬克思主義是黨的建設科學理論建設的客觀基礎。與此同時,我們黨在推進自身建設和領導事業中發展起來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也是黨積極應對客觀形勢、實踐變化而提出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正是由于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發展,才使黨的建設符合了客觀規律,煥發出了生機活力。為此,我們在建構黨建科學理論的過程中,既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始終不動搖,又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 2010-01-07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為三明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 2010-01-06以科學方法推進黨的建設科學化
- 2010-01-05解放軍報:貫徹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加強新形勢下軍隊黨的建設
- 2010-01-05解放軍報:在新起點上推進軍隊黨的建設
- 2010-01-05省科社學會研討黨的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