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是類型電影制作經驗。盡管我們的類型片還沒有發展到像好萊塢影片那樣成熟,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電影也有百姓喜聞樂見的片種。對類型電影,我們不能迷信,以為“一抓就靈”,實際上并沒有那么簡單。但對于成功的經驗就不能漠視,要善于總結,研究電影的敘事、結構、明星搭配等創作規律,特別要注重中國特色的挖掘。比如說賀歲片《非誠勿擾》的案例,5000萬元投資,3.5億元的收入,它的價值我們還遠沒有認識到,這不止是一部影片的成功,它預示著一個行業的希望。以前,我們有個誤區,認為要掙錢,必須是大投入、大制作、大明星,于是大家一窩蜂去拍古裝武俠片,場面越來越大,明星越堆越多,飛來飛去越來越離譜。但《非誠勿擾》一公映,打破了原先的掙錢模式,用不那么大的投入,靠導演品牌,靠創意,靠明星的組合取勝。觀眾得到了娛樂,制片方賺到了錢,杭州西溪濕地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一舉多得。當前,重要的是要發展有中國特色的類型片,我們的一些影片也已經被時間驗證是有生命力的,比如革命歷史題材電影、武俠片、諜戰片,這些電影樣式也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
那么,電影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路徑是什么?首先要打好基礎,營建一個良好的電影生態,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需要做“長線”。
兩個培育
培育市場和培育人才是中國電影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也可以說是中國電影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兩大基石。
市場有多大,影響力就有多大!培育市場要從產銷兩端培育,從制作層面看,支持商業大片的拍攝,從產業終端看,建新型影院。
國產商業大片的制片、制作、營銷逐漸成熟,它已經成為成功的創意產品,對推動中國電影的產業化進程,貢獻巨大。數據表明,目前電影市場份額的主體是由大片來完成的。以2008年為例,國內票房總收入是43億元,票房在1億元以上的國產大片有8部,累計票房15.1億元,在年度電影可統計票房中占34.8%。由此可見,大片對推動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實質性影響。
從2002年的《英雄》開始,今年已經是國產大片經歷的第8個年頭,在經過《十面埋伏》、《無極》、《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赤壁》的不斷實踐后,國產大片在意識形態、技術水準上有明顯的提高,正在克服 “題材單一化、審美統一化、故事幼稚化”的弊病。像陳凱歌的《梅蘭芳》、馮小剛的《集結號》和《非誠勿擾》、葉偉信的《葉問》、韓三平和黃建新的《建國大業》、陳國富和高群書的《風聲》等,都在題材、樣式、明星使用上有不同程度的突破,但國產大片在實現觀賞性和藝術性的同步提升上,仍然任重道遠。
- 2009-12-29中國電影評最差 葛優領跑“金掃帚”影帝提名
- 2009-12-27中國電影,票房百億不是夢!
- 2009-12-19影迷年度盛會 2009中國電影博物館之夜溫情上演
- 2009-11-24中國電影票房造假已成公開秘密 注水率達50%以上
- 2009-11-20中國電影在文化層面退后? 不能只有商業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