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個國家應對風險挑戰的水平高低,體現其“國家能力”的強弱。
國家能力是國家將自己的意志、目標轉化為現實的能力。它不僅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個政黨執政能力的重要標準。對危急情況的應對水平,往往更能直觀地呈現“國家能力”的高下。
2008年9月15日,美國雷曼兄弟公司轟然倒下,金融危機自華爾街決堤而出,席卷全球:美國季度GDP創下27年來的最大降幅,道瓊斯指數暴跌近半;日本、歐元區經濟陷入嚴重衰退;反映國際貿易的領先指數——波羅的海綜合運費指數高臺跳水,短短6個月便從11689點下探至663點……世界經濟面臨著二戰結束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在此后充滿煎熬的一年內,面對經濟急劇下滑的頹勢,很多國家危訊不斷,中國經濟也遭遇改革開放以來罕有的巨大困難。
然而僅僅一年之后,中國經濟就在全球率先回升向好,交出了一份全球矚目的中國答卷。
這是一份“關于速度”的答卷。10.6%、10.1%、9%、6.8%、6.1%、7.9%、8.9%,將2008年以來近七個季度的GDP增幅連成一條曲線,是一個漂亮的“V”型反轉。這意味著中國經濟昂首回升,“保八”已無懸念。
這是一份“關于質量”的答卷。2009年的中國生動詮釋了“好”與“快”的發展辯證法。在穩定外需的同時擴大內需,中國經濟的增長路徑,開始轉向依靠“三駕馬車”并頭齊驅。以發展方式之變應對外部環境之變,十大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八項區域發展規劃、十一個重大科技專項陸續啟動,抑制六大行業產能過剩,“4萬億”源源流向結構調整、自主創新、節能減排和生態工程。增長更有質量,發展更有后勁。
這是一份“關于溫度”的答卷。“越是在經濟困難時候,越要高度關注民生”。中國沒有簡單地搬用“凱恩斯式刺激”,也沒有“撒胡椒面”,而是將一攬子計劃重點鎖定民生領域。2009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有望超過1100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制度改革穩健推進。GDP增長的每一個百分點,都緊系著最廣大民眾的福祉。
這是一份“關于責任”的答卷。作為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把自己的事辦好,本身就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與此同時,中國主動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和義務,積極參與應對金融危機的國際合作,推進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同國際社會一道推動世界經濟復蘇。
- 2010-01-04劉仁營 裘白蓮:國際金融危機的理論和歷史意義
- 2010-01-04劉云山: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踐和啟示
- 2009-12-31國際金融危機的理論和歷史意義
- 2009-12-22研討“國際金融危機的法律應對”
- 2009-12-17國際金融危機與馬克思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