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暴動失敗后,陜西各地又接連在中共陜西省委的領導下,舉行了幾次武裝起義,但都很快失敗了。在起義中幸存下來的力量,大多轉移到距離國民黨統治中心較遠的陜甘邊界地區活動,寧縣東部子午嶺山區就是其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這時,大小軍閥紛紛搶占地盤,擴充力量,加之連年饑荒,破產農民紛紛依附,軍閥勢力發展很快。隴東軍閥陳圭璋就在寧縣起家,勢力范圍很快擴大到慶陽、平涼各縣。根據這一形勢,以開展“兵運”建立革命武裝的斗爭形式迅速展開,即打入軍閥部隊內部,策反士兵嘩變,拉出人槍,組建革命武裝。時任中共陜北特委軍事委員會書記的劉志丹,把兵運的目標投向駐在寧縣的陳圭璋部隊,開始在寧縣的軍事活動。
1930年11月20日,劉志丹帶領游擊隊在合水縣太白鎮收繳了地方民團的武器,使游擊隊擴充到400多人。之后,在固城進行整編,共編為4個連,劉志丹任總指揮。次年2月中旬,國民黨軍隊從東西兩面對游擊隊進行“圍剿“,陜北軍閥井岳秀,隴東軍閥陳圭璋也積極配合,企圖一舉消滅這支新生的革命武裝。為了擺脫敵人,保存力量,劉志丹部隊向南轉移。當行至寧縣湘樂鎮張陂原時,忽然與陳圭璋部謝斗的混成旅遭遇,敵人步、騎兵配合猛攻,劉志丹指揮游擊隊沉著反擊,從上午堅持到下午,打退了敵人一次次沖擊,雙方均發生較大傷亡。敵人在東西攻擊受阻的情況下,派騎兵迂回到游擊隊的后面,進行前后夾擊。游擊隊腹背受敵,損失嚴重,加之彈藥消耗將盡,只得撤出戰斗,突圍到付家山,轉經金村退至麻子掌稍事休整后繼續向東轉移到蘆堡梁,才擺脫了敵人的尾追。時值大雪封山,部隊彈盡糧絕,只能找來腐爛的野果、核桃充饑,點篝火御寒,處境極端困難。為度難關,救護傷員,劉志丹派馬錫伍等人前往小石窟,與當地民團團總羅連城取得聯系,得到羅的接濟,游擊隊始得以休養。之后,劉志丹又按照陜西省委指示,與楊虎城騎兵旅蘇雨生部合作,出任該部補充第二團團長,以圖保存實力,求得發展,但劉志丹的兵運活動引起蘇的注意,遂被扣押,補充第二團也被繳械后改編為運輸隊,由陜西省旬邑縣移駐彬縣。不久,劉志丹在黨組織營救下獲釋,于當年6月前往平涼,經陳圭璋警衛團長劉保堂舉薦,被陳任命為新編十三師直轄十一旅旅長。劉志丹與劉保堂遂帶領一個步兵營到寧縣,駐防早勝一帶,很快成立旅部,以曹華民為書記官,陳鴻賓為參謀長,張秀山為手槍隊隊長,并由高崗負責劉志丹與陜西省委的聯絡工作,同時在寧縣城設立辦事處,收容張陂原等地失散人員。各地失散人員聞訊紛紛會集寧縣,很快集中起一支隊伍,開始整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