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與人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自古以來,天文學、物理學、神學、哲學,甚至心理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對時間的研究較多;在史學研究中,對古代傳統(tǒng)時間觀念研究較多,而對處于從傳統(tǒng)向近代轉變時期的研究則較少。交通是物質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吃穿住行——之一,“自輪船、火車通行,往來有一定時刻,鐘表始盛行。”在近代,輪船、火車、汽車等利用近代機械力的新式交通工具的進入,對人們的時間意識、觀念產生了巨大影響,這里以江南區(qū)域為中心,作一探析。
使人們形成科學的時間觀念
計時工具:從自然鐘到機械鐘。過去人們對時間的感知主要是以日月星辰等天體的運動、植物的枯榮與動物的遷徙,這些大自然周期性的變化作為參照系。日晷、沙漏、香線等均是古人想方設法要捕捉住時間身影的智慧結晶,從而使時間成為人們可以度量的單位。近代機械鐘表的出現,使時間開始走進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
時間計量:從年、月、日到時、分、秒。在基本的時間觀念中,小于日的時間單位的劃分是不可能完全以大自然生物變化的樣態(tài)來確定的,一般是人為劃分的結果。即使像時辰這樣的時間單位,在民間運用過程中因為依靠太陽、雞鳴等進行判斷,只能說是一個大致的時間。近代,出現了可以進行明確劃分的短程時間概念:時、分、秒。科學的時間走進民間,還是靠了近代交通的進入與近代工廠制度、教育制度的推行。交通實現了客貨空間位移,而時間就是用來表示空間中物體位移的一個計量標準。交通與時間就有了一種天然的聯系。
時間標準:從地方時到標準時。人類經過漫長的時間,選擇地球作為人類的鐘,太陽作為鐘的指針,其最明顯的是每天正午太陽在天空中達到最高點。直到近代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準確的時間”依然是當地的“太陽時間”。近代開埠,機械時鐘隨之輸入。約在1884年,上海外灘建造了木結構的氣象信號臺,它通過懸掛不同的旗幟,公布每天最新的氣象預報和核對時鐘,這是江南地區(qū)最早的氣象預報臺及標準時間對時鐘。交通運輸是最需要時間約束以維持工作效率的現代生產部門。1927年9月,中國第一家官辦廣播電臺——交通部北平廣播電臺成立,排定每天20:14—20:16為“時刻象象”節(jié)目時間,規(guī)定以北平市政府標準時則為準,每晚八點一刻為校對時刻時間。近代以鐘表表示的時間制度,其最大特征就是標準化,它意味著人們能夠用一致的單位來調整人們與社會的作息步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