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還表現在重視生產力發展的質量上。鄧小平在說到這個優越性時說,社會主義優越性“首先要表現在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這個提法是全面的。盡管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地方出現了忽視質量、效益的現象,出現了江河被污染、資源被破壞,出現了社會建設滯后和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現象,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及時提出,要“正確處理增長的數量和質量、速度和效益的關系”,“不斷探索促進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新途徑”,“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科學發展觀大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同時把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立在重視質量、效益、結構的基礎上,也使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這個優越性更加顯著。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更有助于人民實現富裕幸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資本主義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是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前者既優越于以蘇聯模式為代表的傳統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也優越于發達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有一種觀點認為:“不同國家采用不同的經濟制度,無所謂哪個優越”。其實,標準是有的,那就是“是否有助于人民實現富裕幸福”。
公有制為主體意味著生產資料、國民經濟命脈主要掌握在人民和國家手中,生產是為了人民,這正是我們黨所強調的“利為民所謀”。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意味著生產資料、國民經濟命脈主要掌握在占人口少數的大資產階級手中,生產是為他們謀取利潤。資本主義制度無法避免勞動人民的絕對貧困化和相對貧困化。據美國農業部統計,2007年美國有3600萬人民在饑餓線上掙扎,這就是說占了人口12%的美國人每天沒有足夠的食物。而在我國,盡管新中國成立初期絕對貧困的人較多,但趨勢是逐步減少。尤其是近30年來,我國絕對貧困人口,已從2.5億逐步減少到1500萬,僅占13億人口的1%多,受到各國人民普遍贊揚。
鄧小平在談到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優越性時說:“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哪個好?當然是社會主義制度好。……社會主義的經濟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而不是為了剝削。……資本主義無論如何不能擺脫百萬富翁的超級利潤,不能擺脫剝削和掠奪,不能擺脫經濟危機。”(《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67頁)
- 2009-12-28許先春:中特理論對社會主義重大歷史性課題解答與啟示
- 2009-12-28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義
- 2009-12-25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解體
- 2009-12-25重慶榮昌:城鄉黨組織“結親”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
- 2009-12-21多重視角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