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理論頻道> 理論參考 > 正文
公共權力委托——代理視角下的官員腐敗研究
m.shockplant.com?2009-12-24 08:03? 倪 星?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二是個人選擇的不確定性。人們在政治市場上是通過投票來進行個人選擇的,但個人選擇必須依據一定的規則和程序才能得出集體決策的結果。根據目前通行的多數票決定規則,在政治生活中,個人雖然也是進行選擇的主體,但是決定最終結果的卻是集體中的大多數。此時,個人的選擇行為與最終的選擇結果之間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個人選擇不過是集體選擇中極微小的一個組成部分,個人的選擇意愿很可能因為與多數投票者不一致而被否決。

三是選擇結果的強制性。在經濟市場上,個人選擇是自愿和平等的,其選擇結果與初始愿望也是一致的。而在政治生活中,由于多數票規則的實行,政治選擇并不需要達到全體一致同意,這意味著當個人偏好與集體的統計偏好不一致時,個人投票贊成的結果最終將被集體統計偏好所否決,一部分投票者將被迫接受多數人的選擇。另外,由于政治家的競選許諾與當選后的行為不相符,也導致投票者被迫接受某些令人不快的政策。

四是損益的公共性。政治活動的產出是典型的公共產品,能夠同時供多人享用,其生產成本和享用效果不隨人數規模的變化而變化。對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某個人的消費并不排斥其他人的同時消費,也難以根據某個人是否支付了費用來決定其消費資格,因而產生了大量的“搭便車”行為。那些沒有參加集體行動、或沒有承擔相應成本的人,卻能分享集體行動的收益。而一旦政府決策失誤,所造成的損失又是由大家間接分擔的,對個人的直接影響不大,單個個體沒有多少激勵去顯示自己對受損的反感。

上述各因素的綜合作用,用簡單的數學模型可以表示為: R=BP-C+D其中:

R —個人收集信息和參加政治活動的凈收益值。

B —不同政策方案帶給選民的收益差,即潛在凈收益。

P —個人起決定作用的概率,即促使潛在凈收益實現的概率。

BP —預期總收益值。

C —收集信息和參加政治活動的成本。

D —收集信息和參加政治活動所帶來的其他好處。


責任編輯:趙舒文
相關新聞
更多>>視頻現場
相關評論>> 
 趕集網  火車票  福州分類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職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車  福州公交
玖玖资源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久拍国产在线观看,美利坚合众国久久一区,免费中文字幕午夜福利片
亚洲激情在线观看 | 亚洲产精品VA在线观看 | 午夜两性色韩国在线视频 | 日韩欧洲在线精品一区 | 一本大道久久香蕉网站 | 中文字幕AV中文字幕 |